[发明专利]一种绿地内适于蛙类栖息的水塘营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19948.2 | 申请日: | 202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4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邓无畏;刘刚;邓曼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野趣生境环境设计(成都)研究院(有限合伙);四川野趣生境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00 | 分类号: | E02B1/00;E02B3/12;E02B3/16;E03F5/10;A01K67/02;A01G3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众恒智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9 | 代理人: | 胡晓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四川)自由***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地 适于 栖息 水塘 营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地内适于蛙类栖息的水塘营建方法,其在绿地内开挖水塘塘体,并在水塘塘体内铺设防水毯和粘土层作为防水层,所述粘土层上再铺设种植土层;所述塘体底面种植有多种沉水植物,在水陆过渡带栽种当地挺水植物,从而塘体内构造出适合于蛙类等小型水生生物生存的小型生态圈,进而使城市近水绿地、城市开敞绿地等绿地满足蛙类等两栖动物和其他小型水生动物的生长、繁殖要求,从而在上述绿地构建动植物有机结合的小型生态系统,其不但保留了景观水体的观赏性,由于在水体中构建了小型生态系统,能够大大提高绿地内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且对绿地周边的微型气候圈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显著提高诸如池塘等水体在绿地内的生态效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园林绿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绿地内适于蛙类栖息的水塘营建方法。
背景技术
绿地作为一种人造景观在城市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绿地一般仅仅由多种植物组成,其生物多样性受到限制;同时其观赏性也受到限制,为了提高绿地的观赏性,人们通常会增设诸如喷泉或人造池塘、河流等景观,但是上述景观没有任何的生态功能,同时在不断使用过程中水体会因为吸收大量空气中的氧气和其他微生物而出现富营养化,并最终影响绿地周边的环境;
且现有技术中绿地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其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由此进一步降低了绿地的生态效应。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水体景观单一,生态效应差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地内适于蛙类栖息的水塘营建方法,本发明为以青蛙为代表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增加了绿地内部的生态多样性,同时在近水绿地内实现了动植物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其生态效应。
一种绿地内适于蛙类栖息的水塘营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建设规划对指定地点进行土方开挖,开挖后的基坑作为水塘塘体;同时对水塘塘体底部进行夯实作业;
S2、在步骤S1中夯实的塘体表面铺设防水毯,防水毯表面铺设粘土并夯实;粘土表面再回填用于栽种挺水植物的种植土层;
S3、在步骤S2中除边坡区域外的种植土层表层铺设砾石或卵石;
S4、在步骤S3所述塘体底部栽种沉水植物,同时在塘体的水陆过渡带栽种挺水植物;
S5、在塘体的水陆过渡带和塘体边沿通过设置石材降低塘体边沿的坡度,同时完成对塘体地形的二次塑造。
优选的,步骤S1中需开挖多个水塘塘体时,水塘塘体之间的间距不小于90cm,且相邻水塘塘体之间通过明沟或暗管相互连通。
优选的,步骤S2中水塘塘体的横截面呈2-4级梯级结构。
优选的,步骤S2中粘土层厚度不小于30㎝,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不小于30㎝。
优选的,步骤S4中水塘塘体的水面面积大于10㎡,则在塘体内补种浮叶植物,且浮叶植物的遮挡面积不超过水面面积的一半。
优选的,浮叶植物包括睡莲、荇菜、浮叶眼子菜、金银莲花和菱角。
优选的,步骤S4中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均采用当地乡土植物种类或广布形植物,其中挺水植物的成苗高度小于1m;且所述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均采用模仿当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组团式丛植方式进行栽种。
优选的,步骤S5中的石材采用表面粗糙的本地毛石或卵石,且石材的粒径不小于20㎝,石材自然堆叠后相邻石材之间应留有不小于5㎝2的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野趣生境环境设计(成都)研究院(有限合伙);四川野趣生境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野趣生境环境设计(成都)研究院(有限合伙);四川野趣生境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99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