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适应地质沉降的柔性管道接口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1907.5 | 申请日: | 202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2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罗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智慧碧管管道技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7/06 | 分类号: | F16L47/06;F16L31/00;F16L11/04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王志勇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应 地质 沉降 柔性 管道 接口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适应地质沉降的柔性管道接口结构,其包括承口管体、插口管体和密封圈;承口管体的右端设置有承口段,承口段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平壁段、承口连接段、以及第二平壁段,承口连接段设置有若干个环形凹槽;插口管体的左端设置有能够插入承口段的内孔中的插口段,插口段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平壁段、插口连接段、以及第四平壁段,插口连接段设置有若干个环形凸起,环形凸起的左侧面与对应的环形凹槽的右侧面之间留有能够释放应力的间隙,环形凸起的右侧面与对应的环形凹槽的左侧面紧密贴合。本发明能够在地质沉降时释放接口处的应力、使用寿命长、密封性能优异、且轴向连接强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接口结构,特别是一种可适应地质沉降的柔性管道接口结构。
背景技术
管道是用于输送气体、液体或带固体颗粒的流体的装置,其广泛用于水利工程和各种工业装置中。管道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或其它软性材料(如PE、HDPE等)制成,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管道的连接部位不抗拉、止水性能不高、耐腐蚀性能较差等缺点,因此其应用前景低于采用软性材料制成的管道。
现有的大口径软性管的管节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有热熔对接、卡箍连接、热收缩带连接、螺纹连接或卡接、自锁承插式连接等,自锁承插式连接。其中,自锁承插式连接可带水安装、安装空间小、施工更安全、对接速度快,是一种省时省费用,能大规模缩小施工空间的管道设计各施工的替代方法。
传统的承插式管道接口,都是在管道插口的外表面设置第一环形凸起,在管道承口的内表面设置第二环形凸起,将插口和承口对接后,第一环形凸起的前侧面和第二环形凸起的后侧面紧密贴合,第一环形凸起的后侧面和第二环形凸起的前侧面紧密贴合,这种结构的管道接口可能存在密封性更佳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地震、地下水枯竭、新建大型建筑物等情况,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地质沉降,地质沉降发生时,两条管道的接口处会随之弯曲,由于上述的管道接口结构连接十分紧密,导致管道接口处的应力无处释放,严重导致接口爆裂等情况出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号为201810293022.X的发明专利就公开了一种柔性密封自锁承插接口,其包括承口和插口,承口的内壁设有第一类环状凸起,插口的外壁设有第二类环状凸起,其中当将插口装配到承口后,第一类环状凸起与第二类环状形成自锁,且第一类环状凸起与第二类环状凸起之间具有空隙,使得承口管体能够相对于插口管体偏转。
这样的管道接口结构也存在以下的问题,由于第一类环状凸起的前侧面和对应的第二类环状凸起的后侧面之间存在空隙,第一类环状凸起的后侧面和对应的第二类环状凸起的前侧面之间也存在空隙,导致承口和接口的连接处密封性能较差,同时轴向连接强度不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地质沉降时释放接口处的应力、使用寿命长、密封性能优异、且轴向连接强度高的柔性管道接口结构。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适应地质沉降的柔性管道接口结构,其包括:
承口管体,所述承口管体的右端设置有承口段,所述承口段的内壁上设置有从右至左依次布置的第一平壁段、承口连接段、以及第二平壁段,所述的承口连接段设置有若干个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左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环形凹槽的右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面;
插口管体,所述插口管体的左端设置有能够插入所述承口段的内孔中的插口段,所述插口段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平壁段配合的第三平壁段、与所述承口连接段配合的插口连接段、以及与所述第二平壁段配合的第四平壁段,所述的插口连接段设置有若干个环形凸起,每一环形凸起对应一个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凸起的左侧壁上设置有第三配合面,所述环形凸起的右侧壁上设置有第四配合面,所有的第三配合面与对应的环形凹槽的第一配合面之间均留有间隙,所有的第四配合面与对应的环形凹槽的第二配合面均紧密贴合,所述的插口管体和承口管体之间还设置有能够使第四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保持紧贴状态的顶压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智慧碧管管道技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智慧碧管管道技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19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层级喷雾的湿法脱硫脱硝设备
- 下一篇:一种清洁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