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III族氮化物纳米线柔性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33632.9 | 申请日: | 202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67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朱玲;吴懿平;吕卫文;祝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远芯光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6 | 分类号: | H01L33/06;H01L33/40;H01L33/46;H01L33/00;H01L23/367;H01L23/37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王朝毅 |
地址: | 518049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梅***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iii 氮化物 纳米 柔性 发光二极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III族氮化物纳米线柔性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III族氮化物纳米线发光二极管依次顺序包括PDMS基层、金属反射层、p型接触层、III族氮化物纳米线和顶层金属接触点层,所述III族氮化物纳米线覆盖有抗蚀剂;
所述III族氮化物纳米线为自组织的InGaN纳米线,所述自组织的InGaN纳米线顺序包括n-GaN、有源区和p-GaN,所述n-GaN和所述顶层金属接触点层接触,所述p-GaN和所述p型接触层接触;
所述金属反射层为第一Au层,所述p型接触层为Ni层,所述第一Au层的厚度为150~160nm,所述Ni层的厚度为10~12nm;
所述顶层金属接触点层由外至内依次包括第二Au层、第一Ti层、ITO层、第三Au层和第二Ti层;
所述第二Au层的厚度为100~110nm,所述第一Ti层的厚度为10~15nm,所述ITO层的厚度为200~210nm,所述第三Au层的厚度为5~10nm,所述第二Ti层的厚度为5~1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II族氮化物纳米线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组织的InGaN纳米线的半径为60~62nm,所述相邻自组织的InGaN纳米线的几何中心轴间距为110~112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II族氮化物纳米线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蚀剂为聚酰亚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II族氮化物纳米线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PDMS的厚度为150~200μm。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III族氮化物纳米线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MBE在SOI基板上生长纳米线,将聚酰亚胺抗蚀剂旋涂以完全覆盖所述纳米线,进行氧等离子体蚀刻以露出所述纳米线的顶部,所述SOI基板包括SiO2层和两个Si层,所述两个Si层分别在SiO2层两面;
(2)将所述聚酰亚胺在350~380℃烘烤30~45分钟;
(3)在所述纳米线的顶部依次沉积Ni层和Au层,所述Ni层作为p型接触层,所述Au层作为金属反射层,在所述Au层上旋涂PDMS基层;
(4)去除所述SOI基板;
(5)在去除的SOI基板的位置处依次沉积Ti层、Au层、ITO层、Ti层和Au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线为自组织的InGaN纳米线,所述自组织的InGaN纳米线通过射频等离子体辅助分子束外延方法在SOI基板上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远芯光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远芯光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363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