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泥再处理式洗煤废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5121.0 | 申请日: | 202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2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石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众志新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1B32/324;C02F10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10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处理 洗煤 废水处理 方法 | ||
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污泥再处理式洗煤废水处理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为:a)洗煤废水被送入隔油池内进行隔油处理;b)经过隔油处理后的水在絮凝沉淀池内进行沉淀物与上清液的分离;c)絮凝沉淀池分离出来的上清液进入消毒池内进行超声波消毒,而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则送入超临界水氧化系统内进行处理;d)水送入多介质过滤器内进行多介质过滤;e)水送入超滤器内进行超滤;f)水通过反渗透膜进行反渗透。本发明采用超声波消毒避免了有害副产物的产生,避免了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通过超临界水氧化对此类煤泥及煤渣进行处理,将煤泥、煤渣内的污染物完全去除,进而制成活性炭等再加工产品进行利用资源利用。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污泥再处理式洗煤废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洗煤废水是由原生煤泥、次生煤泥和水混合组成的一种多项体系。洗煤废水中包含有煤泥颗粒(粗煤泥颗粒0.5~1mm,细煤泥颗粒0~0.5mm),矿物质,粘土颗粒等。洗煤废水一般具有SS、CODcr、BOD5浓度高的特点,因此,煤泥水不仅具有悬浊液的性质,还往往带有胶体的性质;细煤泥颗粒、粘土颗粒等粒度非常小,不易静沉,这些性质决定了该类废水污染重、处理难度大。原有工艺一般是采用的消毒方式是投氯消毒,但是氯气本身有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防止泄漏。且水经氯消毒后往往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尤其是“三致”作用的消毒副产物,如三氯甲烷、氯乙酸等。此外,液氯不能有效杀灭隐孢子虫及其孢囊。且无法处理洗煤废水沉淀下来的煤泥、煤渣。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描述的技术问题,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再处理式洗煤废水处理方法。本申请采用超声波消毒避免了有害副产物的产生,避免了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通过超临界水氧化对此类煤泥及煤渣进行处理,将煤泥、煤渣内的污染物完全去除,进而制成活性炭等再加工产品进行利用资源利用。由此以后,洗煤废水才真正达到了零排放,不仅经过过滤分离出来的清水重复用于洗煤,不但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为节约水费,而且每年可以回收煤泥、煤渣等废弃物进行再加工。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污泥再处理式洗煤废水处理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为:
a)洗煤废水被送入隔油池内进行隔油处理,隔油池内分离出来的油运走回收,隔油池内分离出来的水送入絮凝沉淀池内;
b)经过隔油处理后的水在絮凝沉淀池内进行沉淀物与上清液的分离,并在池内投入絮凝剂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c)絮凝沉淀池分离出来的上清液进入消毒池内进行超声波消毒,而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则送入超临界水氧化系统内进行处理,将沉淀物中的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中间转化物也完全分解,处理后的沉淀物制成活性炭;
d)经过超声波消毒后的水送入多介质过滤器内进行多介质过滤,从而去除水中的悬浮杂质;
e)多介质过滤后的水送入超滤器内进行超滤;
f)最后超滤后的水通过反渗透膜进行反渗透后,成为可回收利用的水。
具体地,所述絮凝剂为聚丙烯酰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再处理式洗煤废水处理方法。本申请采用超声波消毒避免了有害副产物的产生,避免了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通过超临界水氧化对此类煤泥及煤渣进行处理,将煤泥、煤渣内的污染物完全去除,进而制成活性炭等再加工产品进行利用资源利用。由此以后,洗煤废水才真正达到了零排放,不仅经过过滤分离出来的清水重复用于洗煤,不但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为节约水费,而且每年可以回收煤泥、煤渣等废弃物进行再加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众志新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众志新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51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