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油蒸发系统故障诊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35253.3 | 申请日: | 202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19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晖;朱睿;白振霄;苏庆鹏;刘巨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22 | 分类号: | F02D41/22;F02M25/08;F02D4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姚章国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蒸发 系统 故障诊断 方法 | ||
1.一种燃油蒸发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集汽车的当前工况信息,根据所述当前工况信息判断是否满足故障诊断条件;
若所述当前工况信息满足所述故障诊断条件,则确定阶段诊断机制;
执行所述阶段诊断机制对应的阶段控制操作,采集阶段诊断数据,根据所述阶段诊断数据,获取阶段诊断结果,执行与所述阶段诊断结果相对应的目标控制操作或者获取系统故障结果;
所述阶段诊断机制包括碳罐通风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碳罐脱附电磁阀常开故障诊断机制、碳罐脱附电磁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第一泄漏故障诊断机制和第二泄漏故障诊断机制;
其中,所述执行所述阶段诊断机制对应的阶段控制操作,采集阶段诊断数据,根据所述阶段诊断数据,获取阶段诊断结果,执行与所述阶段诊断结果相对应的目标控制操作或者获取系统故障结果,包括:
若所述阶段诊断机制为碳罐通风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则执行关闭碳罐脱附电磁阀且打开碳罐通风阀的阶段控制操作,在所述燃油蒸发系统稳定时,采集当前油箱压力绝对值;
若小于第一预设油压阈值的当前油箱压力绝对值的持续时间不小于第一标定时间,则执行所述碳罐通风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对应的故障检测机制,中断燃油蒸发系统故障诊断且中断诊断次数加1;
若小于第一预设油压阈值的当前油箱压力绝对值的持续时间小于第一标定时间,则所述碳罐通风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对应的阶段诊断结果为不存在碳罐通风阀常闭故障,切换到碳罐脱附电磁阀常开故障诊断机制;
或者,
若所述阶段诊断机制为第二泄漏故障诊断机制,则执行关闭碳罐通风阀且关闭碳罐脱附电磁阀的阶段控制操作,采集第六标定时间内等时间间隔的所有当前油箱压力和经过第六标定时间后的油箱液位;
根据第六标定时间内所有所述当前油箱压力,计算第六标定时间内的补气总量;
若所述第六标定时间内的补气总量不小于油箱液位对应的预设补气阈值,则第二泄漏故障诊断机制对应的阶段诊断结果为存在第二泄漏故障诊断机制;
若所述第六标定时间内的补气总量小于油箱液位对应的预设补气阈值,则第二泄漏故障诊断机制对应的阶段诊断结果为不存在第二泄漏故障诊断机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蒸发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所述碳罐通风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对应的故障检测机制,包括:
打开碳罐脱附电磁阀,采集当前油箱压力;
若小于第二预设油压阈值的当前油箱压力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二标定时间,则所述碳罐通风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对应的阶段诊断结果为存在碳罐通风阀常闭故障;
若小于第二预设油压阈值的当前油箱压力的持续时间不大于第二标定时间,则所述碳罐通风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对应的阶段诊断结果为无法判断是否存在碳罐通风阀常闭故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蒸发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所述阶段诊断机制对应的阶段控制操作,采集阶段诊断数据,根据所述阶段诊断数据,获取阶段诊断结果,执行与所述阶段诊断结果相对应的目标控制操作或者获取系统故障结果,包括:
若所述阶段诊断机制为碳罐脱附电磁阀常开故障诊断机制,则执行关闭碳罐脱附电磁阀且关闭碳罐通风阀的阶段控制操作,经过第三标定时间后,采集当前油箱压力;
若当前油箱压力小于第三预设油压阈值,则碳罐脱附电磁阀常开故障诊断机制对应的阶段诊断结果为存在碳罐脱附电磁阀常开故障,中断燃油蒸发系统故障诊断且中断诊断次数加1;
若当前油箱压力不小于第三预设油压阈值,则碳罐脱附电磁阀常开故障诊断机制对应的阶段诊断结果为不存在碳罐脱附电磁阀常开故障,切换到碳罐脱附电磁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蒸发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切换到碳罐脱附电磁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之前,所述燃油蒸发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还包括:
计算当前油气蒸发率;
若所述当前油气蒸发率大于第一预设蒸发率或者小于第二预设蒸发率,则中断燃油蒸发系统故障诊断且中断诊断次数加1;
若所述当前油气蒸发率不大于第一预设蒸发率且不小于第二预设蒸发率,则执行所述切换到碳罐脱附电磁阀常闭故障诊断机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525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