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混凝土同步振捣泵管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7850.X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5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裘常卿;陆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6 | 分类号: | E02D15/06;E04G2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混凝土 同步 泵管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混凝土同步振捣泵管及其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末端泵管、多节标准节泵管及环形振捣器,末端泵管以及多节标准节泵管从下至上依次通过法兰盘连接;环形振捣器可拆卸式套设于末端泵管的外侧;末端泵管以及多节标准节泵管的管壁内设有整体联通的内部导线,末端泵管的外侧设有与内部导线联通的第一金属触点,环形振捣器的内部设有第二金属触点,环形振捣器与末端泵管安装后,第一金属触点与第二金属触点接触,通过内部导线为环形振捣器的振捣提供电流。本发明通过在末端泵管上设置环形振捣器,在水下混凝土施工时可进行适当振捣,使水下混凝土更密实,配合比设计时可减少水泥用量,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混凝土同步振捣泵管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水下混凝土有导管法、压浆法、倾倒法等施工方法,其中以导管法应用最广。常规的水下混凝土导管法施工过程中,泵管本身仅作输送混凝土之用,不能对水下混凝土进行振捣,另外普通的混凝土振捣装置也无法深入水下几十米进行振捣,故水下混凝土本身的密实度难以得到保证。目前水下混凝土仅通过增加水泥用量、控制水灰比、含砂率和用水量等配合比措施来满足设计要求和保证施工质量,水下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比一般混凝土多,成本亦有所增加。混凝土在水中虽然可以凝固硬化,但浇筑质量较差。若以水下混凝土结构作为基坑围护的围护体系,后期易造成渗漏水隐患,堵漏等措施亦会增加施工成本。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使水下混凝土更密实,同时降低成本的水下混凝土同步振捣泵管及其施工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下混凝土同步振捣泵管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下混凝土同步振捣泵管,包括末端泵管、多节标准节泵管以及环形振捣器,所述末端泵管以及多节标准节泵管从下至上依次通过法兰盘连接;所述环形振捣器可拆卸式套设于所述末端泵管的外侧;所述末端泵管以及多节标准节泵管的管壁内设有整体联通的内部导线,所述末端泵管的外侧设有与所述内部导线联通的第一金属触点,所述环形振捣器的内部设有第二金属触点,所述环形振捣器与所述末端泵管安装后,所述第一金属触点与所述第二金属触点接触,通过所述内部导线为所述环形振捣器的振捣提供电流。
较佳地,所述内部导线在所述管壁的端部为第三金属触点,相互连接的末端泵管和标准节泵管之间或者两节标准节泵管之间的内部导线通过所述第三金属触点实现上下联通。
较佳地,所述末端泵管顶部和每个所述标准节泵管的顶部均设有凸起,每个所述标准节泵管的底部均设有与所述凸起适配的凹口。
较佳地,每个所述末端泵管或标准节泵管上所述凸起的数量为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三金属触点的两侧。
较佳地,所述末端泵管上的第一金属触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金属触点在所述末端泵管上沿垂向分布,所述环形振捣器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金属触点的数量。
较佳地,每个所述法兰盘上安装有密封胶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水下混凝土同步振捣泵管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至少一个所述环形振捣器安装于所述末端泵管上,并使所述第一金属触点与所述第二金属触点接触;
步骤2:所述末端泵管安装完成后,依次在上方安装所述标准节泵管,并使上下两个泵管的内部导线联通;
步骤3:利用所述内部导线施加电流驱动所述环形振捣器进行水下混凝土振捣;
步骤4:拆除时,从最上部的标准节泵管依次逐节拆除,剩余泵管内所述内部导线依然为联通状态,所述环形振捣器可持续工作直至水下混凝土施工完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水下混凝土同步振捣泵管及其施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78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