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窗导风网防夹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8661.4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39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崔新宇;徐波;贾明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7/22 | 分类号: | B60J7/22;B60J7/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刘玉凡 |
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窗 导风网防夹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窗导风网防夹结构,包括折叠导向,其位于由车身顶盖、天窗外部密封条、天窗前玻璃、前玻璃PU包边以及天窗前梁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且设置于所述前玻璃PU包边上;在天窗关闭过程中,所述折叠导向机构能够与天窗前玻璃、导风网共同运动,随着天窗前玻璃的下降,导风网的折叠过程,折叠导向机构逐渐与导风网接触,对导风网进行限位,起到防夹的作用,导风网的导风网开启尺寸L大于导风网折叠尺寸L`。本发明天窗导风网防夹结构,布置在前玻璃PU包边的整个前部位置,可实现导风网的全尺寸防夹,实现更多样化的导风网型式选择,可有效的实现导风网防夹,防止因天窗关闭过程中夹住导风网而导致的车内漏水,提高了相关零部件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零部件可靠耐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窗导风网防夹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车辆搭载的功能越来越多,人们除了关注汽车原有的功能外,更是逐步开始关注安全、舒适、便利、科技等多元属性。天窗,尤其是全景天窗的应用,大大开阔了车辆视野,同时带来了更好的通风效果,因此越来越被消费者们所青睐。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风速较大,汽车天窗开启时,往往容易产生较大的噪音,因此会在汽车天窗上安装导风网装置,以在汽车天窗开启时降低噪音。天窗导风网的主体结构为软质布料,在天窗关闭过程中被压缩折叠回天窗内部,在此过程中,如果导风网反向折叠,很容易导致导风网被夹在天窗玻璃与天窗外部密封条之间,一旦外界有雨水环境,导风网便会将外界雨水引入车内,导致车内漏水。
现有技术中,常常在导风网转角位置粘贴几处软胶条,目的是在导风网折叠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但该结构处于导风网两侧的转角位置,对于整体尺寸较长的导风网来说作用有限,且有些导风网并不具备转角结构,也就无法设计粘贴胶条,因此仍有较大的漏水风险。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密封用PU包边,包括PU包边本体,其特点是在PU包边本体外侧外沿有凸台,通过在PU包边本体的外侧延伸出一定高度的凸台形成新的PU包边结构,这样不再需要额外的双面胶和EPDM垫片部件及连接安装步骤。但是,特殊的PU包边代替EPDM垫片,用于弥补PU在玻璃等部件压力下的微变形或更好的引导玻璃等部件的定位,会受玻璃等部件的压力,该结构也并不能起到导风网防夹的作用。
现有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天窗挡风网防褶皱结构,包括底座和挡风网,所述挡风网底部与底座连接,顶部与挡风网横梁连接,两侧及四角设有软性的包塑筋,所述包塑筋与挡风网注塑一体成型。挡风网上下通过安装板和压条固定,两边通过包塑筋造型包裹,避免了飞边等外观缺陷,同时对挡风网拐角结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防褶皱结构为设置在导风网两侧转角位置,使用软性包塑筋与导风网一体注塑成型,该结构无法适用于无转角的导风网。
综上,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提到的导风网防夹结构是使用软性胶条一体注塑或粘接在导风网两侧转角位置,此种结构无法防止导风网中间位置防夹,而且也无法适用于无转角结构的导风网类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窗导风网全尺寸防夹结构,以克服现有防夹结构无法使导风网中间位置防夹,以及无法适用于无转角结构的导风网的缺点。本发明天窗导风网防夹结构,在前玻璃总成的PU包边上,设计导风网折叠导向机构,以确保在天窗玻璃完全关闭前导风网降到天窗玻璃与天窗外部密封条密封位置之下,起到防夹的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天窗导风网防夹结构,包括折叠导向机构;
所述折叠导向机构位于由车身顶盖1、天窗外部密封条2、天窗前玻璃4、前玻璃PU包边3以及天窗前梁5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且设置于所述前玻璃PU包边3上;
所述折叠导向机构为单一软质实体,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减小,为在X向、Y向由Y0位置到天窗两侧逐渐缩短的凸起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86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