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型O型密封圈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42580.1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2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增宝;郭继刚;马进;吴攀;王正;邹婷;宦昌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宁国中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27;B29C45/73;B29C43/36;B29L31/2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叶美琴 |
地址: | 242300 安徽省宣***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密封圈 模具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改进型O型密封圈模具,包括上下布置的上模板、下模板;上模板底端设有多个上模腔区,上模腔区呈圆形结构且上模腔区中心位置开设有上注胶口,上模腔区内均匀开设有多个上模腔;下模板顶端设有多个下模腔区,下模腔区呈圆形结构且下模腔区中心位置开设有下注胶口,下模腔区内均匀开设有多个下模腔,任意相邻两个下模腔之间通过连接槽连通,下模腔区内还设有多个围绕下注胶口设置并与下注胶口连通的注胶槽,注胶槽远离下注胶口一端与处于内侧的下模腔连通。本发明上模腔区、下模腔区均呈圆形分布,相邻两个下型腔通过连接槽连在一起,上注胶口、下注胶口位于圆心处,注射时胶料由圆心向圆周发散,更适合流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圈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型O型密封圈模具。
背景技术
传统O型橡胶密封圈模具是模压撕边结构,人工将预成型胶条放在上下模板板之间,通过模具合模受压成型;预成型胶条,需要提前制备,辅助时间及硫化时间长,制品飞边厚,单耗高;人工脱模,需要后道人工撕飞边和机器砂边。而人工撕边工艺,效率低、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改进型O型密封圈模具。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改进型O型密封圈模具,包括上下布置的上模板、下模板;上模板底端设有多个上模腔区,上模腔区呈圆形结构且上模腔区中心位置开设有上注胶口,上模腔区内均匀开设有多个上模腔;下模板顶端设有多个下模腔区,下模腔区呈圆形结构且下模腔区中心位置开设有下注胶口,下模腔区内均匀开设有多个下模腔,任意相邻两个下模腔之间通过连接槽连通,下模腔区内还设有多个围绕下注胶口设置并与下注胶口连通的注胶槽,注胶槽远离下注胶口一端与处于内侧的下模腔连通;在合模状态下,多个下模腔区分别与多个上模腔区一一对应设置,下模腔区的下注胶口与对应的上模腔区的上注胶口对应连通,并且下模腔区的多个下模腔分别与对应的上模腔区的多个上模腔配合形成多个O型密封圈成型腔。
优选的,上模腔区内设有多个与上注胶口同心布置的上模腔环,上模腔环由多个呈圆周均匀分布的上模腔形成。
优选的,下模腔区内设有多个与下注胶口同心布置的下模腔环,下模腔环由多个呈圆周均匀分布的下模腔形成,同一个下模腔环的任意相邻两个下模腔之间通过连接槽连通,处于内侧的下模腔环的下模腔与位于其外侧的下模腔环的下模腔之间通过连接槽连通。
优选的,下模板顶端还开设有围绕多个下模腔区布置的安装槽,安装槽内安装有橡胶密封圈。
优选的,还包括冷流道总成,冷流道总成包括流道板总成以及多个安装在流道板总成内部并分别用于向多个上注胶口注胶的多个分浇口总成。
优选的,流道板总成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流道板、隔热板、加热板,加热板与上模板装配在一起,流道板内部设有用于向多个分浇口总成输送胶料的注胶通道,流道板内且位于该注胶通道的上方设有供冷媒介质进入和流动的上层冷却循环回路,流道板内且位于该注胶通道的下方设有供冷媒介质进入和流动的下层冷却循环回路。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改进型O型密封圈模具,采用冷流道注射和模压相结合的方式,上模腔区、下模腔区均呈圆形分布,相邻两个下型腔通过连接槽连在一起,上注胶口、下注胶口位于圆心处,注射时胶料由圆心向圆周发散,更适合流动;用冷流道系统注射胶料代替人工上料,注射量精确易控且,缩减了预成型工序,节约了传统热流道内产生的废胶,同时还节约了人工取废胶所花费的时间;冷流道系统的流道为半封闭状态,注射时胶料在流道内流速快,压力大,从而缩短了硫化时间,硫化时间由原来的240秒减少到180秒;采用粒子冷冻去边结构设计,节约了胶料,且粒子冷冻去边效率高,不用人工修、砂边,降低了人工成本;采用机械手自动脱模及喷洒脱模剂,除定时喂料外整个生产过程无需人工干预,节约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改进型O型密封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宁国中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宁国中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25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道路交通建设用路面打孔装置
- 下一篇:基于热解反应的热防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