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煤机组热电调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43731.5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0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马素霞;赵贯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2B35/00 | 分类号: | F22B35/00;F01D17/10 |
代理公司: | 太原倍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11 | 代理人: | 戎文华 |
地址: | 030024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煤 机组 热电 方法 | ||
一种燃煤机组热电调峰方法,所述方法是基于高低旁双引射系统,根据热电总负荷,确定锅炉出口蒸汽流量;根据热负荷和电负荷大小,改变高压旁路调门和汽轮机高压缸进汽调门的开度,使过热蒸汽分流分别进入高旁引射器和汽轮机高压缸,高旁引射器出口蒸汽和高压缸排汽合并进入再热器;通过改变低压缸进汽调门的开度,调节进入高旁引射器喉部和低压缸的蒸汽流量;通过调节中压缸进汽调门和低压旁路调门的开度,使再热蒸汽分流进入汽轮机中压缸和低旁引射器,中压缸进汽流量与高压缸进汽流量之比保持设计比值附近;低旁引射器出口蒸汽去往供热蒸汽母管;本方法实现了最大化的热调峰和深度电调峰,显著提高了机组的适应性热调峰能力和深度电调峰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动力领域电力和热力供应技术,具体是一种燃煤机组热电调峰方法。
背景技术
供热是民生保障工程,燃煤发电机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城镇主要供热方式。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装机占比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燃煤机组电源侧调峰能力不足与新能源消纳矛盾持续加深,尤其在冬季供热期,热电耦合问题严重,热调峰能力受电负荷限制;保供热时弃电现象严重,能源损失巨大。
为了增强热电调峰能力,很多燃煤电厂开展了灵活性改造,主要有:高背压、低压缸零出力以及旁路系统改造等,运行实践表明,这些供热运行模式调峰能力有限,且存在着安全性问题,如,低压缸零出力导致了汽轮机末级叶片的损坏和汽轮机小容积流量下的颤振;采用启动高低压旁路供热调峰存在着减温减压器运行可靠性差、易损坏而出现故障及经济性差的问题,为了增大供热出力,有的热电厂实施了电锅炉和储热系统,电锅炉供热虽然热电解耦能力强,但是由热→电→热的供热途径没有技术性可言,且投资太高、供热经济性太差,储热供热只是“移峰填谷”,也存在着投资高、占地面积大、对电网长期低负荷调峰的适应性较差的问题。
目前,燃煤机组供热调峰能力基本止步于低压缸零出力运行模式,不能满足极寒天气下的供热尖峰负荷需求,热电厂只有启动高低旁路调峰供热,才能使供热出力达到最大化,也才能使热电完全本质解耦,实现全供热工况范围内的高效适应性热电调峰。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煤机组热电调峰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燃煤机组热电调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煤机组热电调峰方法是基于高低旁双引射系统的热电调峰方法,所述高低旁双引射系统是由高旁引射器及其连通管道和调门、再热器及低旁引射器及其连通管道和调门构成,实现热电完全本质解耦、供热最大化和深度电调峰,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热电总负荷,确定锅炉出口蒸汽流量;根据热负荷和电负荷大小,改变高压旁路调门和汽轮机高压缸进汽调门的开度,使过热蒸汽分流分别进入高旁引射器和汽轮机高压缸;高旁引射器出口蒸汽和高压缸排汽合并进入再热器;
(2)通过改变低压缸进汽调门的开度,调节进入高旁引射器喉部和低压缸的蒸汽流量;
(3)通过调节中压缸进汽调门和低压旁路调门的开度,使再热蒸汽分流进入汽轮机中压缸和低旁引射器,中压缸进汽流量与高压缸进汽流量之比保持设计比值附近;低旁引射器出口蒸汽去往供热蒸汽母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技术特征方案在于:所述高旁引射器的入口蒸汽压力可以是超临界压力,即可以大于22.12MPa;所述高旁引射器的入口与汽轮机高压旁路管道相连,高旁引射器的喉部与中压缸排汽管道相连,高旁引射器的出口与再热器进汽管道相连;所述低旁引射器的入口与再热器出口蒸汽管道相连,低旁引射器的喉部与低压缸排汽管道相连,低旁引射器的出口与供热蒸汽管道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势。
(1)燃煤热电厂热电完全本质解耦,实现热负荷和电负荷灵活调节,可实现最大化热调峰和深度电调峰,显著提高机组的适应性热调峰能力和深度电调峰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37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