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底泥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44323.1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4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曹华英;郑卫国;林瑞君;田大翠;刘天翔;李文凤;袁芳芳;谢小成;李露芳;赵子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底泥改良剂,涉及水质处理领域,所述底泥改良剂包括:55~70%的附着载体;27~32%的微生物菌剂;2~6%的过硫酸氢钾;以及0.5~8%的过碳酰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底泥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和用途。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底泥改良剂可以控制底泥的氮素含量并提高溶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质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底泥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河道的自净作用主要源于其稀释、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底泥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底泥吸附和微生物降解是河道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主要形式,底泥对河道自净功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中的部分污染物将通过沉淀或者被颗粒物吸附而蓄存在底泥中。因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底泥中的氮素含量较高以及溶氧量较低的话底泥中的污染物可能会被释放出来成为二次污染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底泥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底泥中氮素污染和溶解氧含量偏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底泥改良剂,所述底泥改良剂包括:
55~70%的附着载体;
27~32%的微生物菌剂;
2~6%的过硫酸氢钾;以及
0.5~8%的过碳酰胺。
可选的,所述底泥改良剂包括:
58~65.5%的附着载体;
30%的微生物菌剂;
4%的过硫酸氢钾;以及
0.5~8%的过碳酰胺。
可选的,所述底泥改良剂包括:
62%的附着载体;
30%的微生物菌剂;
4%的过硫酸氢钾;以及
4%的过碳酰胺。
可选的,所述附着载体包括活性炭和沸石粉,所述活性炭和沸石粉的重量比为1:1.5~3。
可选的,所述附着载体包括活性炭和沸石粉,所述活性炭和沸石粉的重量比为1:2。
可选的,所述微生物菌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乳酸菌、放线菌、粪链球菌和嗜菌蛭弧菌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底泥改良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底泥改良剂由附着载体、微生物菌剂、过硫酸氢钾以及过碳酰胺按照比例进均匀分散混合后制成颗粒,获得所述底泥改良剂。
可选的,所述附着载体由所述活性炭和沸石粉混合制成。
可选的,所述底泥改良剂的粒径为80~250目。
第三发明,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底泥改良剂的用途,将底泥改良剂返填到河道或湖泊中,用于改良和修复河道或湖泊底泥
本发明技术方案该底泥改良剂在传统的微生物菌剂、过氧根离子以及硫酸根的基础上还添加了过碳酰胺。过碳酰胺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起到增氧和提供电子受体的作用,使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通过氨化、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循环实现N形态的转变。从而,不仅提高了受污染水体的溶氧量,还降低了底泥中的氮素污染。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43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用菌的培养方法
- 下一篇:一种氯化反应副产盐酸的净化系统及净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