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笋用丛生竹林母竹留养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44997.1 | 申请日: | 202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8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岳晋军;袁金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00 | 分类号: | A01G2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4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丛生 竹林 母竹留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笋用丛生竹的母竹留养技术方法,它是一种首次母竹留养3‑8株/丛,间隔2‑8年只采笋、不留养母竹的技术措施,本发明解决了笋用丛生竹常规经营中年年留养母竹带来的老竹砍伐、竹蔸清理难题,在减少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延长了笋期,提高了产量,为笋用丛生竹的栽培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林业的森林培育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笋用丛生竹生产的母竹留养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健康、自然的食品,竹笋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纤维素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1]。随着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现有的竹笋生产模式难以为继[2],在笋用竹经营中表现为:一是老竹砍伐难,竹蔸清理难,二是竹材处理难[3]。笋用丛生竹林经营中每年留养母竹,这就需要年年砍伐老竹,并及时清理残留的竹蔸,这些环节耗费大量的重体力劳动,非强壮劳动力不能清理,不为新生代劳动者所不接受,现有笋用林经营依靠平均年龄超过60岁老年人群体维持,后继乏人[4],老竹砍伐和竹蔸清理非常困难[5],弃管的笋用竹林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近年来小型造纸厂的关停和天然气在农村的普及,作为农村传统燃料的砍伐老竹得不到有效利用,由于森林防火和污染物控制的需要,废弃竹材堆积后点火燃烧也被禁止,由于竹材腐烂慢,老竹竹材成为最难以处理的林业废弃物之一[6、7]。
潘孝政最早对绿竹生物学进行了观察研究,1年生母竹发笋量占总重量的92.1%,2年生仅占7.9%[8],周益权在梁山慈竹、撑绿竹、硬头黄竹等丛生竹上的研究结果是1年生母竹发笋成竹能力最强,2年生母竹迅速下降,3年生母竹基本上丧失了繁殖能力[9]。在特定条件下做出的“3年生母竹发笋能力几乎丧失”被作为理论基础,广泛应用到众多丛生竹培育的竹林年龄及结构调整中。
如何留养笋用丛生竹的母竹,在《笋用丛生竹培育技术规程(LY/T2624-2016)》中给出的方案具有代表性,“依据竹种的个体大小,麻竹等大型丛生竹每丛宜留养母竹3株左右,绿竹等每丛宜留养5-7株。冬季或早春伐除林内全部3年生老竹和部分2年生竹,每丛宜保留2年生竹2-3株,给新竹发枝长叶提供营养[10]。”笋用丛生竹中每年留养母竹、年年砍伐老竹成为生产中的常规动作,众多关于丛生竹笋用林培育的文献资料也认同“每年留养母竹,年年砍伐老竹”的观点[11-17]。
每年留养母竹不利之处在于:1留养母竹耗费了竹丛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减产,从开始留养母竹起,新竹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生长中心以留养母竹为主,竹丛的竹笋产量就会下降,高培军的研究表明与后期留养母竹相比,早期留养母竹的发笋个数和竹笋产量分别减少了67.86%和72.10%[18];2 砍伐老竹、清理竹蔸耗费了大量的人工,由于竹蔸盘根错节,特别坚硬,人工清理起来非常困难;3 竹材无法处理,由于小造纸厂关停导致竹材卖不出去,农村天然气普及导致竹材不需要作为燃料,在找不到新用途的情况下,笋用竹竹材成为林业废弃物。
因此生产上迫切需要一种更省力、省成本、可持续经营的母竹留养方式。
“3年生母竹发笋能力几乎丧失”的结论是基于1、2、3生年龄的竹株并存发笋成竹现象得出的,在这种情况下,1、2年生竹为生长中心,无疑会导致3年生母竹丧失了全部潜伏笋芽,如果将竹林改成单一年龄结构,其地下与之相连的竹蔸上的潜伏笋芽就能保持活力,割笋的时候保留笋蔸基部的潜伏笋芽,在水肥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越割笋,潜伏笋芽越多。
本发明专利采用间隔多年留养母竹的方式,留养1次母竹,其后的2-8年不留养母竹,只采收竹笋,然后再留养1次母竹并于次年春天砍伐老竹、清理竹蔸,随后2-8年不留养竹笋,如此循环。
本发明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49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