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力发电机组动力电缆绕线、下线装置及绕线、下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45656.6 | 申请日: | 202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18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宋科;周明;杨兆忠;周意普;陈秉坚;谭凯;胡茵;叶盛;黄廷;颜美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4/70 | 分类号: | B65H54/70;B65H55/02;B65H55/04;B65H61/00;B65H63/08;B65H67/00;H02G1/06 |
代理公司: | 株洲湘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2 | 代理人: | 吴志勇 |
地址: | 412001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力 发电 机组 动力 电缆 下线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动力电缆绕线、下线装置及绕线、下线方法,其中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动力电缆绕线、下线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动力机构,在支撑架上还转动连接有用于绕制筒状电缆线的转筒,所述转筒沿垂向设置在支撑架上,动力机构与转筒配合传动连接,在转筒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对筒状电缆线进行限位支撑和下料的限位下料机构。本发明能从下往上将动力电缆盘成筒状,满足快速敷设的要求且降低动力电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因下线出错造成的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绕线、下线装置及绕线、下线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动力电缆绕线、下线装置及绕线、下线方法,属于风力发电机组动力电缆绕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动力电缆一般分为机舱扭缆电缆和塔筒固定敷设电缆两个部分,机舱扭缆电缆是连接发电机和塔筒固定敷设电缆。由于风机装配完成后,机舱内空间狭小,不方便进行动力电缆布线,因此机舱扭缆电缆都会进行预布线:一段敷设在机架里面,另一段盘好在机架上。单台动力电缆数量在20-30根不等,多根电缆需要堆叠放置。这就要求动力电缆线卷的盘线方式为逐层从下往上盘,盘成筒状,以便盘好的动力电缆吊上风机机架后能够将上面的一段电缆快速敷设到机架里面。
但是,目前风力发电机组动力电缆制作过程中均靠手工进行从内往外卷绕成圆盘状,而不是从下往上盘成筒状,因此,卷绕出来的圆盘状电缆并不能满足快速敷设的要求。
另外,动力电缆制作过程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卷绕直径大小不一,绕出的电缆盘外观参差不齐、不便堆叠,且动力电缆需按固定长度裁剪,无专业测量设备,仅靠下线人员目测电缆上印制的长度标识进行下线,精确度低,操作容易出错,一旦出错,只能报废处理,损失较大。
经过检索,暂时未发现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相同或相似的专利文献,只找到以下几篇相关的专利文献:
一、授权公告号为CN205187514U,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4月27日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无人机的收放线装置,其包括相配合的导线机构和绕线机构,连接无人机的电缆线经导线机构传输后绕设于绕线机构上;所述导线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导线轮组件,所述电缆线与导线轮组件接触,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导线轮组件转动以带动电缆线传输;所述绕线机构包括绕线筒和绕线杆组件,所述绕线杆组件的导线端绕绕线筒外圆周旋转,经导线机构传输来的电缆线与绕线杆组件的导线端接触并在导线端的旋转导向下绕设于绕线筒的外侧壁上。
二、公开号为CN108083109A,公开日为2018年5月29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电缆线绕卷系统,其包括盛缆框,该盛缆框内设有缆线绕卷机构,所述盛缆框的框口上设有缆线导向装置;所述缆线绕卷机构包括圆锥形的绕线柱,所述绕线柱的锥顶朝上,所述盛缆框框底的下表面设有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向上伸入所述盛缆框后与所述绕线柱花键连接;所述缆线导向装置包括环形的滑轨,该滑轨固定安装在所述盛缆框的框口上,所述滑轨上设有电动小车,所述电动小车上沿所述盛缆框框口的径向设有缆线导向杆,所述缆线导向杆上设有缆线导向环。
上述专利文献中的技术方案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均不同,也不相似。
综上,如何设计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动力电缆绕线、下线装置及绕线、下线方法,使其能从下往上将动力电缆盘成筒状,满足快速敷设的要求且降低动力电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因下线出错造成的损失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动力电缆绕线、下线装置及绕线、下线方法,其能从下往上将动力电缆盘成筒状,满足快速敷设的要求且降低动力电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因下线出错造成的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56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