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工程施工危岩防护机构体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49364.X | 申请日: | 202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07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钱益想;谢尚兵;曾韩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F7/04 | 分类号: | E01F7/04 |
代理公司: | 贵阳易博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6 | 代理人: | 田常娟 |
地址: | 325088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大道南***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工程施工 防护 机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道路工程施工危岩防护机构体,涉及道路施工防护工程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道路施工防护装置,多为网兜式附着在危岩表面的方式进行防护,由于网兜仍然存有较大空隙,小块的落石掉落仍然难以进行有效防护,而小块的落石对过往的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也会造成不可预测的伤害,并且网兜式的防护装置多为一次性使用物品,难以循环利用,只能因地制宜就地使用的问题,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顶部平面的前端棱边处通过铰轴与防护板的下端棱边处转动相连接。本发明中由于自适应挡板的外端侧壁上纵向安装有左右间隔均匀的外倾翅板,从而减少冲击力,以便于达到缓冲的目的,进一步保护装置内的施工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施工防护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道路工程施工危岩防护机构体。
背景技术
陡崖及其危岩落石在山区十分常见,山区陡崖高边坡上的危岩落石清除及防护均十分困难。
当在陡崖坡脚修建道路工程时,如何对危岩落石进行有效防护是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现有的防护装置,如专利申请书CN201911385511.9中一种陡崖坡脚道路工程的危岩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以有效解决陡崖危岩落石防护难题,阻止危岩落石进入道路工程内部。防护结构包括:受力墩柱和弹性结构,受力墩柱沿线路纵向间隔设置在道路工程的外侧路肩上,弹性结构体设置在各受力墩柱顶部;遮挡板,覆盖在道路工程上部,外端支撑在弹性结构上,内端支撑在陡崖边坡小台阶上,其顶面上固定铺设废弃轮胎;连接锚索,穿过弹性结构,两端分别与受力墩柱、遮挡板外端固定连接;固定锚索,沿线路纵向间隔锚固在陡崖边坡小台阶的稳定岩体内部,其外伸端与遮挡板内端固定连接;增强锚杆,沿线路纵向间隔成排锚固在陡崖边坡小台阶下部的岩体中。
现有的道路施工防护装置,多为网兜式附着在危岩表面的方式进行防护,由于网兜仍然存有较大空隙,小块的落石掉落仍然难以进行有效防护,而小块的落石对过往的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也会造成不可预测的伤害,并且网兜式的防护装置多为一次性使用物品,难以循环利用,只能因地制宜就地使用。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道路工程施工危岩防护机构体,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道路工程施工危岩防护机构体,以解决现有的道路施工防护装置,多为网兜式附着在危岩表面的方式进行防护,由于网兜仍然存有较大空隙,小块的落石掉落仍然难以进行有效防护,而小块的落石对过往的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也会造成不可预测的伤害,并且网兜式的防护装置多为一次性使用物品,难以循环利用,只能因地制宜就地使用的问题。
本发明道路工程施工危岩防护机构体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道路工程施工危岩防护机构体,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顶部平面的前端棱边处通过铰轴与防护板的下端棱边处转动相连接;所述防护板背部平面的左端和右端分别竖向固定安装有两组间隔均匀的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对应位置处的防护板上转动安装有自适应挡板,其自适应挡板的下端滑动套接在缓冲机构上;所述防护板背部平面的中部竖向固定安装有支护机构,其支护机构的下端倒钩在支撑底座中。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底座包括卡放槽、卡柱、铰链板和固定销柱,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部平面上开设有矩形状的卡放槽,而卡放槽内槽的左端侧壁和右端侧壁之间横向固定安装有前后间隔均匀的卡柱,支撑底座顶部平面的前端棱边处垂直固定安装有铰链板,所述铰链板的上端通过铰轴与防护板的下端棱边处转动相连接,卡放槽的底部平面上间隔均匀垂直插接有固定销柱,其固定销柱的下端预埋在道路施工路段的地基中。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板包括顶挡板、通风孔和轴槽,所述防护板的上端弯折一百五十度固定对接有顶挡板,其顶挡板上开设有间隔均匀的竖向的条状通孔,所述防护板中开设有左右对称的矩形状的通风孔,而通风孔的上端孔壁处通过销轴转动安装有自适应挡板,所述通风孔的左右侧壁中均开设有矩形状的轴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温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93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