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药桑冬芽组织培养再生快速繁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51086.1 | 申请日: | 2020-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35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莫荣利;李勇;于翠;董朝霞;朱志贤;邓文;胡兴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龚莹莹 |
地址: | 430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药桑冬芽 组织培养 再生 快速 繁殖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植物组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药桑冬芽组织培养再生快速繁殖方法。本发明以药桑冬芽为外植体,采用DKW为基本培养基,添加ZT和IBA为主要的植物激素,建立了药桑冬芽离体再生快速繁殖技术,药桑冬芽初代培养愈伤组织形成率为为100%,接种35 d后增殖系数可达到6.8~7.3,丛生芽再生率为86.7%~93.3%。不定根再生率可达92%~96.5%,平均不定根数为4.6;利用本发明的方法,药桑培养时间显著缩短,同时获得的不定根无菌苗根系发达,无需在组培室中炼苗驯苗,缓苗期短,移栽后存活率高,适合大规模的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组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桑冬芽组织培养再生快速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分类学上,药桑属蔷薇目(Rosales)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黑桑种(Morus nigra L.)。按着最新的桑树染色体基数研究结果,药桑是显花植物中染色体倍性最高的天然多倍体植株,染色体倍数为二十二倍体(2n=22x=308)(Jiao et al.,2020)。药桑原产于伊朗,16世纪引入中国新疆南部地区,药桑的果和叶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维吾尔族人习惯用药桑的果实治疗扁桃腺炎和喉咙肿痛等炎症以及贫血症等(马延萍,2002;Jiang et al.,2015)。随着药桑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等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买买提依明等2005,2006),药桑的药食用功能开发利用已展现出极大的市场潜力,药桑原材料供不应求的矛盾日趋严峻。
新疆南部地区,药桑通常采用芽接和套接法繁殖,但嫁接亲和力弱,成活率较低(买买提依明,2007);且药桑对生长环境十分苛求,异地引种的成活率极低(曾其伟等2013),即使嫁接成活,嫁接口表现出“大头小脚”的不亲和现象(李镇刚等2018)。扦插是桑树常用的无性繁殖方法之一,扦插繁殖的桑苗能够保持母株的优良特性且具有操作简便易行、省时省力、设备简单、育苗周期较短等特点(裘晓云等2015),而采用普通的扦插方法繁殖药桑其生根率非常低(吴曙光等2011);即使采用专利技术(程嘉翎等2010)对含冬芽的药桑枝条进行扦插试验,其扦插生根率仅15%左右,因此即使是在新疆地区大规模栽培药桑也很少见(阿地力·依克木等2012)。近几年,国内学者开始对适合药桑的离体组培再生繁殖技术进行研究。王茜龄等(2012)、丁天龙等(2013)、曾其伟等(2016)和李镇刚等(2018)以MS为基本培养基,以6-BA和NAA为主要增殖激素,初步建立了药桑冬芽离体组培再生繁殖体系,获得的药桑组培苗在重庆地区和曲靖地区移栽成活,但是冬芽初代培养再生率、继代增殖系数和根系诱导率低。魏佳等(2015)以药桑无菌组培苗为试材,进一步优化继代增殖培养基和根诱导培养基,增值系数最高达到6.8,生根率可达95%,但继代增殖时间和诱导生根时间长,通常为45d,还存在根系变少、叶片变黄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内容在于提供一种药桑冬芽组织培养再生快速繁殖方法,本方法是以药桑冬芽为材料,进行离体组培繁殖,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组培繁殖获得大量的无性种苗,该方法高繁殖率、方便、快捷、低成本、适宜大面积推广,为其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药桑冬芽组织培养再生快速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外植体消毒:取药桑一年生枝的冬芽,取样时间为秋季落叶后到翌年春季萌芽前,消毒;
2)初代培养:芽体消毒后,轻轻剥去外层包被鳞片直至露出绿色真叶,至芽体0.3cm~0.5cm大小,置于初代培养基上进行诱导培养,初代培养基配方为:DKW+2.0~5.0mg/L ZT+0.25~1.0mg/L IBA+28~30g/L蔗糖+6.5~7.5g/L琼脂+1.0~4.0g/L PVP-K30,pH值调至5.8~6.0,其余为水;1500~2500lux光照强度下,每天14~16h的光照培养,培养温度24~26℃;培养25-30d转入继代培养基中;
(3)继代培养:将初代培养获得的无菌苗转入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扩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10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骨颗粒
- 下一篇:一种节能环保的茶叶捋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