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振-喷丸复合工艺应力调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56607.2 | 申请日: | 2020-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93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吴琼;张以都;薛念普;高瀚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7/06 | 分类号: | C21D7/06;C21D1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工艺 应力 调控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热振‑喷丸复合工艺应力调控方法,进行零件残余应力的调控与控制。利用热振复合时效,进行零件残余应力的整体均化,通过喷丸工艺,达到零件表层应力强化的效果,在该方法的作用下,使得零件具有表层应力强化内部应力均化的应力分布状态。该方法中涉及多重载荷的作用,包括温度、振动、喷丸和装夹等。通过该应力调控方法,可有效提升应力的分布情况,保证零件服役工作寿命和尺寸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显著优点有:1)提出了热振‑喷丸一体化的复合工艺应力调控方法;2)能够使零件达到表层应力强化内部应力均化的应力分布状态;3)多重载荷的作用为工艺优化提供了广阔的参数空间,提高了应力调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振-喷丸复合工艺应力调控方法,属于机械制造工艺领域。
背景技术
在装备服役环境中,结构零件较多的承受动载荷,甚至是承载热力耦合交变负载,热稳定性优良合金是制造该类零件的重要材料。复杂物理环境对零件的严峻要求,使得改善构件应力分布和增强材料承载能力成为必然,这也保障了装备的安全平稳运行。热振复合工艺,是一种将热作用和振动作用相结合的新兴应力调控工艺,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对时效件施加循环动载荷,通过热与振动时效的复合,两者共同作用实现零件中残余应力的定位松弛、降低与均化,提高零件应力的均匀化分布效果。喷丸工艺由于喷丸所形成的压应力场抑制了疲劳裂纹的萌生,增加了裂纹的闭合效应以减小疲劳短裂纹的扩展速率,甚至出现止裂现象,可以实现材料的应力强化,显著提高零件疲劳性能和承载能力。零件在热振复合应力调控的基础上进行喷丸强化工艺,实现零件内部应力均匀外部应力强化的优良性能,是提高构件综合力学性能、疲劳性能、尺寸稳定性等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本发明提出一种热振-喷丸复合工艺应力调控方法,该方法是在热振时效应力均化和喷丸应力强化复合作用下,实现零件残余应力的调控与控制。利用热振复合时效,进行零件残余应力的整体均化,通过喷丸工艺,达到零件表层应力强化的效果,在热振复合时效和喷丸复合工艺的共同作用下,能够使得零件具有表层应力强化内部应力均化的应力分布状态。该应力调控方法中涉及多重载荷的作用,包括温度、振动、喷丸和装夹等,可对不同类型零件进行工艺参数作用的应力调控效果对比分析。通过该一体化的复合工艺应力调控方法,可有效提升应力的分布情况,保证零件服役工作寿命和尺寸稳定性。
如图1所示,为热振-喷丸复合工艺应力调控方法过程流程图,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零件的预准备,二是热振复合应力均化作用,三是喷丸应力强化,四是工艺后处理与卸载。该过程的具体步骤为:
(1)待处理零件:将零件装夹于平台上,确定安装位置,为后续的工艺过程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2)热振复合应力均化作用:对零件进行热振复合应力均化作用,该过程受温度和振动载荷耦合共同作用,动载荷与热载荷的耦合时间阶段分为工艺前期、工艺中间某一时刻和工艺后期三种工艺方案;
(3)喷丸应力强化作用:待工件冷却后,对零件进行喷丸应力强化作用。
(4)工艺后处理与卸载:对最终零件进行清洁、卸载等工艺后处理。
热振复合作用、喷丸作用以及装夹作用对零件应力分布状态具有显著影响。热振复合应力均化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温度值、升温速度、保温时间、振动时间、振动频率、振动应力、热振耦合的时间阶段等。喷丸应力强化阶段受到弹丸材料、弹丸直径、弹丸速度、弹丸流量、弹丸喷射角度、弹丸喷射时间、喷射时间等参数的影响。装夹作用涉及装夹位置、装夹力以及零件材料受热膨胀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整个热振-喷丸复合应力调控工艺过程受多种工艺参数的影响,因此为该工艺方法的优化提供了广阔的参数空间。
如图4所示,为热振-喷丸复合工艺应力调控方法原理示意图,包括热振复合部分、喷丸部分、装夹部分和控制部分。热振复合部分由装夹平台1,振动夹具2,激振器3,发热器4,保温材料11,配重12,弹簧13,阻尼14组成;喷丸部分包括喷丸管5,高压气管6,弹丸仓8,弹丸9;装夹部分主要由箱体10,零件夹具15,零件16构成;控制器7为集成的控制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66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摩托车升降梯的房车
- 下一篇:一种塑料复合薄膜自动收卷包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