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源外分散液态烃与古油藏判别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59564.3 | 申请日: | 202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96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薛海涛;田善思;卢双舫;赵日新;董振涛;王浏维;邬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杜阳阳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散 液态 油藏 判别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源外分散液态烃与古油藏判别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待判别地层中的焦沥青和有机碳含量;获取各焦沥青的红外光谱图;根据红外光谱图获取焦沥青的脂肪度参数比值和含氧度参数比值;根据各焦沥青的脂肪度参数比值和有机碳含量拟合脂肪度参数比值与有机碳含量的第一关系曲线;根据各焦沥青的含氧度参数比值和有机碳含量拟合含氧度参数比值与有机碳含量的第二关系曲线;将所述第一关系曲线中脂肪度参数比值和所述第二关系曲线中含氧度参数比值均小于设定值时对应的有机碳含量作为界限值;根据界限值判断待判别地层为古油藏还是源外分散液态烃,提高源外分散液态烃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溶有机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源外分散液态烃与古油藏判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相继发现威远、安岳等大气田,海相天然气这部分资源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迄今在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历史上发现的最大海相碳酸盐岩整装特大型气藏就是在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发现的,截至2013年底,在磨溪8井、9井和11井龙王庙组中均取得了日产量百万方的测试产气数据,表明四川盆地寒武系油气资源丰富(梁狄刚等,2008;邹才能,2014),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我国海相层系经历了多旋回沉积构造运动,具有烃源类型多、复合生烃、多期成藏的特点,而分散可溶有机质作为海相天然气在叠合盆地的重要气源,其分布于地层中的有机质量以及对天然气藏的贡献情况等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e.g.,Dieckmann et al.,2000;赵文智等,2005;陈建平等,2007)。由于干酪根在高演化阶段的生烃潜力有限,分散可溶有机质则因分布范围及富集程度等因素被认为是海相层系高演化阶段的重要气源(刘文汇,2012;薛海涛,2015)。可溶有机质分为源内和源外两大部分,一是指干酪根在演化过程中残留于烃源岩内的有机质,即源内分散可溶有机质;二是从烃源岩运移至储层内呈分散状态的源外分散可溶有机质和聚集态的古油藏。源外分散液态烃作为高-过成熟演化阶段海相烃源岩在生油窗阶段生成的油的三种赋存形式之一,在地层中分布广泛,李明诚等通过实验模拟石油聚集量得出在运移过程中滞留或散失的烃量可达到90%以上,王铜山(2007)和赵文智(2015)等学者也通过对荧光特征和热成因沥青的镜下观察研究表明了分散液态烃在储集层中会广泛的滞留或分散。说明早期残留于运移通道中并经后期埋藏可再次裂解生气的源外分散液态烃,是海相层系在高-过成熟阶段的一种补充气源。四川盆地震旦系的源外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资源量对气藏的贡献高达58%,比古油藏裂解气资源量对气藏的贡献39%要高,表明在海相层系高演化阶段中源外油裂解气对气藏的贡献很高,可见液态烃裂解,尤其是源外分散液态烃裂解成气这部分资源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不容忽视。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源外分散液态烃与古油藏判别方法及系统,根据有机碳含量的界限值将待判别地层区分为源外分散液态烃与古油藏,提高源外分散液态烃的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源外分散液态烃与古油藏判别方法,包括:
获取多个待判别地层中的焦沥青和有机碳含量;
获取各所述焦沥青的红外光谱图;
根据所述红外光谱图获取所述焦沥青的脂肪度参数比值和含氧度参数比值;
根据各所述焦沥青的脂肪度参数比值和有机碳含量拟合所述脂肪度参数比值与所述有机碳含量的第一关系曲线;
根据各所述焦沥青的含氧度参数比值和有机碳含量拟合所述含氧度参数比值与所述有机碳含量的第二关系曲线;
将所述第一关系曲线中脂肪度参数比值和所述第二关系曲线中含氧度参数比值均小于设定值时对应的有机碳含量作为界限值;
判断所述待判别地层的有机碳含量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界限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95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