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60062.2 | 申请日: | 202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39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章武首;石烜;张晨;荣懿;安卫军;任童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新泓水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杨中鹤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缺氧池(2)、好氧池(3)、第一兼氧池(4)、第二兼氧池(5)和MBR膜池(6),所述第一兼氧池(4)和所述第二兼氧池(5)交替与所述好氧池(3)连通,所述MBR膜池(6)内设有MBR膜组件(61),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鼓风机(7);
所述第一兼氧池(4)内设有第一空气扩散器(41),所述第一空气扩散器(41)通过第一空气管路与所述鼓风机(7)连接,所述第一空气管路上设有第一空气管路控制阀(42),所述第一空气扩散器(41)和所述第一空气管路控制阀(42)用于完成所述第一兼氧池(4)内活性污泥的混合反应和静置分离;
所述第一兼氧池(4)通过第一污泥回流泵(43)与所述缺氧池(2)连通,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泵(43)用于将所述第一兼氧池(4)内静置沉积的活性污泥输送至所述缺氧池(2);
所述第二兼氧池(5)内设有第二空气扩散器(51),所述第二空气扩散器(51)通过第二空气管路与所述鼓风机(7)连接,所述第二空气管路上设有第二空气管路控制阀(52),所述第二空气扩散器(51)和所述第二空气管路控制阀(52)用于完成所述第二兼氧池(5)内活性污泥的混合反应和静置分离;
所述第二兼氧池(5)通过第二污泥回流泵(53)与所述缺氧池(2)连通,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泵(53)用于将所述第二兼氧池(5)内静置沉积的活性污泥输送至所述缺氧池(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兼氧池(4)通过第一穿孔配水管(45)与所述好氧池(3)连通,所述第一穿孔配水管(45)上设有第一配水管控制阀(46);
所述第二兼氧池(5)通过第二穿孔配水管(55)与所述好氧池(3)连通,所述第二穿孔配水管(55)上设有第二配水管控制阀(5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兼氧池(4)和所述第二兼氧池(5)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穿孔配水管(45)和所述第二穿孔配水管(55)的进口端均通过所述第一兼氧池(4)的壁与所述好氧池(3)连通,所述第二穿孔配水管(55)的出口端经所述第一兼氧池(4)伸至所述第二兼氧池(5)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集水堰(33),所述第一集水堰(33)设于所述好氧池(3)的上部,所述第一兼氧池(4)和所述第二兼氧池(5)交替与所述第一集水堰(33)连通;和/或
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集水堰(47),所述第二集水堰(47)横跨于所述第一兼氧池(4)和所述第二兼氧池(5),所述第二集水堰(47)与所述MBR膜池(6)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浮渣隔板(48),所述浮渣隔板(48)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兼氧池(4)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兼氧池(5)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泵(43)设于所述第一兼氧池(4)的池底,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泵(43)通过第一污泥回流管路连接至所述缺氧池(2)的进水处,所述第一污泥回流管路上设有第一止回阀(44);
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泵(53)设于所述第二兼氧池(5)的池底,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泵(53)通过第二污泥回流管路连接至所述缺氧池(2)的进水处,所述第二污泥回流管路上设有第二止回阀(54)。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2)内设有推流搅拌器(21);和/或
所述好氧池(3)内设有第一曝气装置(31),所述第一曝气装置(31)包括设于所述好氧池(3)底部的曝气管路,所述曝气管路通过软管(32)连接所述鼓风机(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新泓水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陕西新泓水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006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