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现代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硬件的优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62516.X | 申请日: | 202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5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杨盘隆;李向阳;徐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B7/22 | 分类号: | H04B7/22;H04W24/02;H04W24/06;H04W52/02;H01Q1/38;H01Q1/5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琦;陈继亮 |
地址: | 313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现代 反向 散射 通信 系统 硬件 优化 方法 | ||
一种现代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硬件的优化方法,轻量化的板载天线设计使节点摆脱了外部天线的限制,无需电池进行通信。优化后的匹配网络使信号损耗小,传输距离长;将高频部分与数字部分分离。在天线设计中,通过对不同参数的天线进行比较,选择最优天线。在匹配网络的优化中,我们把实验数据进行模拟优化,然后把仿真数据放入真实实验中测试,逐步消除仿真和实验之间的误差,以获得最优的匹配网络连接高频电路和数字电路,使得通信系统不需要被电源所限制。实验结果表明,电磁波信号获取的能量足以支持节点连续接收和发送信号,传输距离可达5m左右,且节点的电力消耗只有3‑15微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现代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硬件设计的测试和优化,属于反向散射通信领域。
背景技术
在各类物联网应用场景中,电源问题往往成为发展瓶颈。后向散射使通信不需要任何电源,反向散射通信技术,指的是利用射频信号的反向散射信号进行通信,由于去除了无线电收发器,使得能量需求大大减少,它充分利用了环境中的射频信号,以之为载体进行信息传输。与有源的无线电收发设备相比,反向散射通信使能量消耗从瓦级降至微瓦级。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即基于这一原理,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无源通信技术,其在零售行业得到了广泛发展,已经成为标准化技术,用于物流业或是仓库管理中的物件识别或定位。在反向散射通信系统中,包括了一个由可编程嵌入式硬件控制的标签 (Tag)以及信号调制电路,该电路通过改变天线阻抗来控制是否反射入射信号。在RFID技术中,该入射信号由一个特定的读写器(Reader)产生,读写器还需要解码反向散射信号并从Tag中获取信息,这使得读写器的造价非常昂贵,这也成为了RFID系统的一个缺陷。除了利用读写器,最新研究证明,环境中存在的无线信号,例如FM信号、TV信号、蜂窝网络信号以及WIFI信号,都可以作为反向散射系统的入射信号。同时,由于Tag每次只传输少量信息,其需要做的工作只是调节天线阻抗,因此,Tag对能量的需求非常小,通过合理的设计,这些能量可以从环境中的射频信号或是光信号中获得。低功耗的Tag使得大规模物联网的部署成为可能,如果我们需要环境中不同节点的信息,只需要一个激励源,一个接收端,以及大量分布在各个节点的低功耗Tag,就可以实现大规模低功耗的通信网络。
信号反射,是信号传输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输线的信号传输理论中,信号传输的过程中,通常都会伴随着一个瞬时阻抗,当此瞬时阻抗发生变化时,信号就会发生反射,特别是当信号的频率较高时,反射信号的强度就会比较高,由于反向散射信号的频率与入射信号的频率相同,但前者的信号强度却远远不及后者,强烈的自干扰导致在接收端根本无法检测出反向散射信号,因此,必须要将反向散射信号的频率进行搬移,使其频段远离入射信号的频率,以便接收端在频域上能够解调出反向散射信号。考虑单一频率信号,假设入射信号为Tag电路上为频率为Δf的脉冲信号,做傅里叶变换后可以写为完成了信号偏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现代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硬件设计的优化,这种优化主要在于天线的优化,匹配网络的优化和获能及升压电路的优化。在现有反射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对机载高频天线进行了设计和优化,以降低信号传输损耗;实现匹配网络优化,以满足天线阻抗和负载阻抗在大误差条件下完美匹配的需求,提高接收信号信噪比,增长通信距离;获能及升压电路的优化可以使得系统工作更加稳定。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现代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硬件的优化方法,所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未经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25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