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64251.7 | 申请日: | 202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4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张道振;韩笑;郑翔;朱春梅;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万向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R31/388;H01M10/4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215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限 空间 锂离子电池 燃烧 热值 测定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装置,包括电池(1),所述电池(1)置于保温桶(9)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量计装置和充放电装置(12),所述热量计装置置于所述保温桶(9)内,所述热量计装置内设有放热腔和包裹所述放热腔的吸热空间,所述放热腔内安置所述电池(1),所述吸热空间内注有吸热液体,所述充放电装置(12)连接电池(1)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计装置包括量热桶(11)、内衬桶(10)和测量热量计装置内液体温度的温度计(3),所述量热桶(11)内为所述放热腔,所述量热桶(11)置于所述内衬桶(10)内,所述量热桶(11)与所述内衬桶(10)之间形成所述吸热空间,所述量热桶(11)和所述内衬桶(10)均设有底部支撑,所述量热桶(11)、内衬桶(10)和保温桶(9)分别设有密封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桶(9)上设有进气管(4)和出气管(5),所述进气管(4)和所述出气管(5)端口均设有阀门,所述进气管(4)和所述出气管(5)均从所述保温桶(9)外穿入所述热量计装置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量热桶(11)内底部设有限位架(14),所述电池(1)置于所述限位架(14)内,所述限位架(14)侧方设有针刺孔和穿过所述针刺孔的针刺装置(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装置(13),所述加热装置(13)位于所述电池(1)表面;所述热量计装置内设有热电偶(8),所述热电偶(8)一端接触电池(1)表面,所述热电偶(8)另一端穿出所述热量计装置和所述保温桶(9)。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计装置设有搅拌装置(2),所述搅拌装置(2)包括搅拌柄、搅拌棒和扇叶,所述搅拌柄位于所述搅拌棒的一端,所述搅拌棒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保温桶(9)和所述内衬桶(10),所述搅拌棒的另一端设有若干片扇叶;所述液体水平面高于所述量热桶(11),所述热量计装置内液体为蒸馏水。
7.一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方法,利用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意一项装置进行测定,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热量计装置内注水,记录水的质量M、水温TQ和热量计装置热容量值K;
S2:通过不同方式触发电池(1)的热失控,记录不同电荷状态电池(1)燃烧后水的最高温度T;
S3:计算电池(1)热值QY,分析电池(1)热失控的危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如下步骤:
S11:热量计装置内注水,水温与环境温度差不大于0.5℃,搅拌器持续搅拌,记录水温和质量;
S12:以已知热值的标准物质对热量计装置热容量校准,得到热量计热容量值K;
S13:清空热量计装置内的水,再次注水,水温与环境温度差不大于0.5℃,搅拌器持续搅拌,记录水的质量M和水温T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通过对电池(1)过充电、对电池(1)表面加热片加热和通过针刺装置(15)使电池(1)短路放热等方式触发不同电荷状态电池(1)的热失控,记录不同电荷状态电池(1)燃烧后水的最高温度T。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获取种有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燃烧热值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所述电池(1)热值Qv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水的比热容,m为电池(1)的质量,q为通过加热方式使电池(1)热失控时加热装置(13)产生的热量,模拟计算不同条件下电池(1)热失控的热值QY,根据计算结果,定量描述电池热失控的危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未经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万向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425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