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能效的多紫外线LED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64710.1 | 申请日: | 202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5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索旭东;张志刚;李冀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山)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5B45/345 | 分类号: | H05B45/34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张德兴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火***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效 紫外线 led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能效的多紫外线LED系统,包括:恒流电源、第一接口、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电阻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和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接口连接;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另一端和第四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四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在第三发光二极管和第二接口之间;恒流电源通过第一接口为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供电。本发明提高了横流电流的精度及整个电路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高能效的多紫外线LED系统。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大多深紫外线LED灯一般是一块铝基板上一颗灯珠再串一颗电阻,用电压源来驱动。一般深紫外线LED的正向电压是6V左右,电压源用12V,然后用电阻分掉多余的6V,并用电阻决定LED的工作电流。这种设计方式简单,但工作效率低下,不到50%,且电流精度不准确,受到LED的正向电压和电阻精度影响,大概误差会有20%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深紫外线LED灯的工作效率低下且精度不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能提高深紫外线LED灯工作效率的电路,包括:恒流电源、第一接口、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电阻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另一端和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在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所述恒流电源通过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供电。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现在用恒流电源为三个串联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供电,恒流电源供电保证电流精度在2%以内,并且因为没有电阻分压,整个电路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即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可达到9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山)研究院,未经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山)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47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