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保温管道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65451.4 | 申请日: | 202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3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邵卫卫;杨光;肖云汉;俞镔;张哲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9/14 | 分类号: | F16L9/14;F16L59/02;F16L58/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歌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保温 管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保温管道,包括管道主体、内衬管、支撑环、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内衬管套设在管道主体内部,内衬管上设置有多个衡压孔;多个支撑环间隔套设在内衬管的外壁上,支撑环的外边缘与管道主体的内壁接触;内保温层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环之间,用于填充内衬管和管道主体之间的空间;外保温层套设在管道主体外侧。本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管道本体内设置比热小的内保温层,可以做到管道在常温下启动时,热能损失少,达到热平衡所需时间短,热响应速度快,尤其适合长距离运输管道,降低了投入成本和运行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保温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保温管道。
背景技术
管道在石油天然气、化工企业、发电厂等行业被广泛应用于输送流体,管道的保温能有效保证输送流体温度,同时减少管道的运行成本。另外,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部件试验台领域,以燃烧室试验台为例,按照燃烧室进口空气的变化特征,其压力、温度呈大幅度变化,目前温度最高达800℃,压力从常压至5MPa,而承担空气输运功能的管道则需快速响应,一方面期望缩短从启机到达到热平衡的周期,另一方面从工况变化需求角度期望按照变工况要求快速响应。
对应用于高温环境(高于600℃)下的压力管道,一般金属材料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抗拉强度迅速下降,因此,高温高压(3~10MPa)管道一般选用价格昂贵的高温合金材料制成,但还是存在诸多待解决和优化的问题:
(1)常规外保温管道在常温下启动时,由于金属管道材料的体积比热大,使得管道在常温下启动达到热平衡所需时间长,管道变工况时的动态热响应速度慢,且在同工况下,管道输送距离越长,管道的热平衡时间越长,动态热响应速度越慢;
(2)对于工作温度较高的管道,为了避免管道升温速率过大所带来的一系列热应力危害,设备管道启动前往往进行一段时间的预热,预热过程使得设备管道启动前耗时长,动态热响应速度慢,同时额外增加一定的预热运行成本;
(3)常规外保温管道的金属管道主体直接与管内流体接触,进行强制对流换热,且金属材料导热系数较大,导致常规外保温管道的金属管道迅速吸热升温,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在达到热平衡前管道出口气流温度较低;同时金属管道主体沿轴向的温度梯度也较大,热应力较大,对金属管道主体损害较大,影响使用寿命;
(4)对于长距离的高温高压管道,采用高温合金作为管道材料,使得整个管线投资成本大;同时管道稳态下的工作温度与管内流体温度基本相同,管道所需考虑的热膨胀补偿大,成本较高;
(5)管道在稳定运行下,管道材料的工作温度与管内流体温度基本相同,设备的频繁启停导致其温度由常温升至工作温度,再由工作温度降低至常温,或是管道的变工况等,频繁大幅度的升温和降温易导致管道出现热疲劳,甚至裂纹,影响管道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中,常规外保温管道在常温下启动,达到热平衡所需时间长,动态热响应速度慢,投入成本高,此外,预热工序额外增加运行成本,同时,频繁大幅度的升温和降温易导致管道出现热疲劳,甚至裂纹,影响管道使用寿命。鉴于上述缺陷,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高温高压下的符合保温管道结构,采用内外复合保温结构,管道在常温下启动所需的热平衡时间短,变工况热响应速度快,保温效果好,同时降低了对金属管道主体材料的耐温要求,提高了管道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保温管道,包括管道主体、内衬管、支撑环、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
所述内衬管,套设在所述管道主体内部,所述内衬管上设置有多个衡压孔。
所述支撑环,多个所述支撑环间隔套设在所述内衬管外壁上,所述支撑环的外边缘与所述管道主体的内壁接触。
所述内保温层,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环之间,用于填充所述内衬管和所述管道主体之间的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54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多酚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 下一篇:自动无菌接种装袋制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