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电线雷击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65575.2 | 申请日: | 202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14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赵海龙;符方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19/17 | 分类号: | G01R19/17;G01R31/12;G01R3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侯华民 |
地址: | 570100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电线 雷击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电线雷击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光电管、自检机构、显示屏以及控制器,自检机构包括自检按钮、电动伸缩杆、承载板以及闪光灯,光电管设置在壳体外部,可以对输电线周围发生的雷击进行检测,通过光电转换向控制器发送电信号,由控制器对雷击次数进行计数,所采集的雷电信息用于为输电线周围环境的雷电分析、预警等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设置了自检功能,控制器控制电动伸缩杆带动承载板和光电管进入到壳体内部,并控制闪光灯发出光亮来模拟雷电,从而可以对光电管的信息采集、控制器的信息处理以及显示屏的雷击显示功能进行自检,保证输电线周围环境的雷电检测数据的有效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防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电线雷击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规划和建设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我国超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经验表明,雷击是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的输电线路的雷害检测,一般都是在输电杆塔上加装避雷针,并对避雷针引下的电流进行检测,以此判断为是否发生雷击,然而只有雷电落在输电线路本体上才能检测得到雷电的发生,对于落在输电线路走廊附近的雷击不能进行有效的检测,从而无法对输电线区域内的雷击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
发明内容
鉴以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输电线雷击检测装置,可以对输电线周围区域的雷击进行检测,从而为输电线区域的雷电分析提供数据指导,并且还具备自检功能,用于判断雷电检测功能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输电线雷击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光电管、自检机构、显示屏以及控制器,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在输电杆塔上的夹持机构,所述控制器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光电管设置在壳体外部,所述显示屏设置在壳体外表面;所述自检机构包括自检按钮、电动伸缩杆、承载板以及闪光灯,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通孔,所述承载板一端位于壳体中,另一端从通孔伸出到壳体外部并与光电管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位于壳体内部,并与承载板端部连接,所述闪光灯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自检按钮设置在壳体外表面,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显示屏、自检按钮、电动伸缩杆、闪光灯以及光电管电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电控门,所述电控门设置在壳体内部,并位于通孔一侧,所述控制器与电控门电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光线传感器,所述光线传感器设置在壳体内部,并与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孔内壁对称设置有红外发射管以及红外接收管,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连线穿过承载板的水平面,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红外接收管和红外发射管电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无线传输单元以及远程终端,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分别与控制器以及远程终端数据连接。
优选的,所述远程终端上设置有显示屏以及按压按钮。
优选的,还包括光伏板,所述光伏板设置在壳体外表面,并分别为控制器、显示屏、自检按钮、电动伸缩杆、闪光灯以及光电管供电。
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与壳体一侧连接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和壳体之间形成供输电杆塔钢架嵌入的夹持位,所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远离壳体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电线雷击检测装置,用于对输电线周围环境的雷电信息进行采集,每当周围发生一次雷击时,光电管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后发送给控制器,由控制器对雷电进行计数,用于显示雷击次数,同时还设置了自检功能,当需要检测雷击计数功能是否正常时,通过电动伸缩杆将光电管拉入到壳体内部,然后通过设置的闪光灯来模拟雷电,闪光灯在壳体内亮起时,光电管可以进行光电转换,并最终在控制器上显示雷击计数加一,从而以此来判断雷击检测功能是否正常,保证输电线周围环境的雷电检测数据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55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