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风电机组钢混塔筒的组合结构转接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66024.8 | 申请日: | 202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2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航;余洁;周绪红;罗伟;周扬;兰涌森;杨均德;曹锋;杨庆山;谭继可;黄小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D13/20 | 分类号: | F03D1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机组 钢混塔筒 组合 结构 转接 构造 | ||
1.一种用于风电机组钢混塔筒的组合结构转接构造,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其特征是:该体系包含外侧圆台形钢管(1)、内侧圆台形钢管(2)、竖向内隔板(3)、混凝土(4)、垫板(5)、波纹管(6)、栓钉(7)、环向钢筋受压钢筋(8)、环向受拉钢筋(9)、锻造法兰(10)、预应力筋(11)、锚具(12)、钢塔筒(13)、混凝土塔筒(14)、螺栓(15)、短钢管(18)、径向钢筋(20)、螺旋钢筋(21)、钢管混凝土垫层(22);该转接构造上部连接钢塔筒(13),下部连接混凝土塔筒(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风电机组钢混塔筒的组合结构转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外侧圆台形钢管(1)上端焊接锻造法兰(10),锻造法兰(10)上端与上部钢塔筒(13)通过螺栓连接(15);所述外侧圆台形钢管(1)内表面与内侧圆台形钢管(2)外表面均布置栓钉(7),并沿环向均匀布置6~12道竖向内隔板(3),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竖向内隔板(3)中部开孔,开孔直径为竖向内隔板(3)宽度的1/3~1/2;所述外侧圆台形钢管(1)与内侧圆台形钢管(2)之间的截面上下分别布置环向钢筋受压钢筋(8)和环形受拉钢筋(9);所述竖向内隔板(3)对应钢筋位置留有矩形预留孔(16);所述外侧圆台形钢管(1)与内侧圆台形钢管(2)之间灌注混凝土(4),且在混凝土内部沿环向均匀布置波纹管(6),用于预留预应力筋(11)孔道;所述钢管混凝土垫层(22)的内钢管(24)直径与转接构造中内侧圆台形钢管(2)的下端直径一致,内部加劲肋(25)与转接构造中竖向内隔板(3)位置对应一致,外钢管(23)的截面可根据下部混凝土塔筒(14)的结构形式采用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倒角三角形或倒角四边形,钢管混凝土垫层(22)的高度一般为外钢管(23)边长的1.5~2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风电机组钢混塔筒的组合结构转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构造底面与下部混凝土塔筒(14)之间设置钢管混凝土垫层(22),实现圆形截面到任意截面的转化,采用现场灌浆调平(17),安装对位后,从下部混凝土塔筒(14)的基础底部至转接环内混凝土(4)上表面进行整体预应力筋(11)张拉,张拉时需锚具(12)下方放置垫板(5),且混凝土上侧配置径向钢筋(20),径向钢筋(20)与环向受压钢筋(8)共同承受预应力筋(11)的局部压应力,并通过下部螺旋钢筋(21)将力均匀传递至下部混凝土;所述栓钉(7)采用梅花形布置,横向间距为竖向间距的1.5~2倍;所述外侧圆台形钢管(1)比内侧圆台形钢管(2)高500~800mm;所述混凝土(4)浇筑高度、竖向内隔板(3)高度均与内侧圆台形钢管(2)高度一致;所述内侧圆台形钢管(2)预应力筋(11)锚孔处采用短钢管加强,钢管直径与波纹管(6)直径相同,厚度为1~2mm,长度为厚度的5~6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602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