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疏浚泥原位固化的生态护岸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69073.7 | 申请日: | 2018-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19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田旭;董家晏 | 申请(专利权)人: | 堡森(上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E02D15/00;C04B28/14;C04B38/08;C04B38/10;C04B24/30;C04B24/12;C04B103/65;C04B111/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周强 |
地址: | 200441 上海市宝***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疏浚 原位 固化 生态 护岸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疏浚泥原位固化的生态护岸的制备方法,包括:1)通过使用制备设备将底泥作为生态护岸的底基础;2)将需要疏浚的淤泥吸入车载搅拌装置中,搅拌并添加固结剂等形成固化淤泥土浆料,注入仿木桩护岸模板中,制备成生态护岸,固化淤泥土浆料中,淤泥固结剂、淤泥、微生物挂膜多孔灰渣、发泡剂、流变剂的质量比为(5%~15%)∶(70%~90%)∶(5%~15%)∶(0.1%~2%)∶(0.1%~2%)。本发明为生态、安全、实用、无二次污染且综合成本低的生态护岸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发明名称为基于疏浚泥原位固化的生态护岸及制备方法、申请号为201810588535.3、申请日为2018年6月8日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属于产品制备方法部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资源综合利用和水利环保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利用疏浚泥原位固化的生态护岸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维持河湖正常的泄洪和畅通以及改善水质等问题,我国每年都会开展大规模的河湖疏浚清淤,由此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由于疏浚泥其天然含水量高、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具有触变性和流态性,导致其运输困难、填埋堆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工程性质差,不能直接为工程所应用,因此,河道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应用等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很多国家为此也耗费巨资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处理。通过技术处理将废弃的底泥转化为能利用的再生土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研究的主流方向。
目前,传统河湖疏浚底泥的处置方法主要有抛泥处理、吹填造地、物理脱水、焚烧等,这些传统的处置方法存在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运输费用巨大,处理成本高,处理周期长,淤泥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化学固化法虽然可以通过控制固结剂的配方及掺量以满足各种工程的需要,但需要周转处理,运输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疏浚泥原位固化的生态护岸及制备方法,针对当前我国城乡中小型河道普遍存在的底泥资源化利用困难、处理成本高、岸坡坍塌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底泥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湖泊护坡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经过反复研究探索和实践论证的一项生态、安全、实用、无二次污染且综合成本低的生态护岸制备方法,浇筑固化后的淤泥具有高强度、孔隙率、水稳定性、重金属吸附性和抗流水冲刷性,满足护岸结构体的相关要求,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水泥混凝土板桩、木桩等刚性硬质护岸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特性,满足河道景观优化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功能,实现了疏浚泥原位资源化应用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新方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疏浚泥原位固化的生态护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坡岸底泥进行原位搅拌、固化、自然养护,制备基底;
(2)在基底上支护仿木桩作为护岸模板;
(3)搅拌下,向疏浚泥中添加淤泥固结剂、微生物挂膜多孔灰渣、发泡剂和流变剂,得到固化淤泥土浆料;
(4)将固化淤泥土浆料注入护岸模板中,经过整平、养护,得到基于疏浚泥原位固化的生态护岸。
本发明还公开了生态护岸用固化淤泥土浆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坡岸底泥进行原位搅拌、固化、自然养护,制备基底;
(2)在基底上支护仿木桩作为护岸模板;
(3)搅拌下,向疏浚泥中添加淤泥固结剂、微生物挂膜多孔灰渣、发泡剂和流变剂,得到生态护岸用固化淤泥土浆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堡森(上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堡森(上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90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