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掺杂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70412.3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71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中科兆盈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36;H01M4/38;H01M4/04;H01M10/0525;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多孔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锂离子电池 | ||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铝掺杂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其制备过程为:首先将二氧化硅,硅烷偶联剂及功能添加剂搅拌均匀后,再添加多孔纳米硅得到二氧化硅/多孔硅复合体,之后通过氢氟酸腐蚀,得到多孔硅二次颗粒复合体,之后再添加到含有铝粉的偏铝酸锂的有机溶液中,分散均匀后进行高温高压反应、碳化得到铝掺杂多孔硅碳复合材料。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加入硅烷偶联剂,提高了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性能,并将纳米硅均匀包覆在其表面形成多孔的二次颗粒,降低其充放电材料的膨胀率,提高其循环性能,同时利用铝系偶联剂对其铝粉进行分散掺杂提高硅铝复合材料的比容量及其循环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铝掺杂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财政部公布发布了《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要求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而负极又是组成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场化的负极材料主要以石墨类材料为主,但是其克容量偏低限制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而硅碳负极材料以其克容量高、资源丰富、电压平台高等优点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应用于高比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等领域,但是其在充放电过程中高的膨胀率、电子导电性偏差造成其材料的循环性能及其倍率性能偏差,影响其材料的推广应用。而硅合金负极材料较硅碳负极材料具有首次效率高及其循环性能佳等特性,比如专利(CN101969111A)公开了锂离子电池硅碳合金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负极材料,具有硅合金与石墨粉物理结合的基体,其表面包覆有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将铝粉、沥青、单质硅粉混合,加入石墨混合,干燥,焙烧,得到硅碳合金复合材料,以提高材料的比容量、首次效率和循环性能,但是其材料的性能远未达到设计要求,其原因为,在充放电过程中,硅合金材料的膨胀造成材料的循环性能下降。而材料造孔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即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定的纳米/微米孔洞以缓冲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的膨胀提高其循环性能,而通过在纳米硅材料表面进行造孔,降低其充放电过程中负极膨胀,并依靠偶联剂的作用提高材料之间的结合力、稳定性及其分散性能,使其在提高材料比容量的同时,降低其极片膨胀,提升材料的循环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提高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同时,材料的首次效率、循环性能及其膨胀也能得到改善,本发明通过制备出多孔纳米硅材料并通过偶联剂的作用形成硅铝合金材料,提高材料的比容量、首次效率、循环性能并降低其极片膨胀。
一种铝掺杂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过程为:
I、多孔纳米硅的制备:
将二氧化硅、硅烷偶联剂、功能添加剂添加到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再添加多孔纳米硅,搅拌均匀后,喷雾干燥,之后添加到HF溶液中浸泡、过滤,干燥,得到多孔纳米硅;
II、铝掺杂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铝粉、铝系偶联剂、偏铝酸锂添加到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后,之后添加到高压反应釜中,再添加多孔纳米硅,并在高压高温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之后过滤、粉碎、碳化得到铝掺杂多孔硅碳复合材料。
所述步骤(1)中的功能添加剂:其组成为,(50~70)份的1,3双(2-羧基六氟异丙基)苯,(1~10)份的甲基丙烯酰氯,(1~10)份正丁基锂,(1~10)份四甲基乙二胺,(1~10)份偶氮二异丁基,(1~10)份聚醚胺组成的混合液配置而成。
所述步骤(1)中比例为,二氧化硅∶硅烷偶联剂∶添加剂∶多孔纳米硅∶有机溶剂=(5~15)∶(1~5)∶(0.5~2)∶(5~15)∶100;
所述步骤(1)中HF的浓度为(0.01~0.1)mol/l,浸泡时间(12~7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中科兆盈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中科兆盈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04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透气膜以及并入其的制品
- 下一篇:一种带空气过滤装置的3D打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