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电线路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模式化投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70770.4 | 申请日: | 202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4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郭亮;周求宽;晏年平;杨浩;郑蜀江;曹蓓;刘洋;徐经民;李升健;邓志祥;郝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H02J3/00;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6122 | 代理人: | 姚伯川 |
地址: | 330096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 线路 就地 馈线 自动化 功能 模式 化投运 方法 | ||
一种配电线路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模式化投运方法,所述方法按照开展终端自动化功能测试、根据线路特点制定自动化和保护配置方案、现场对终端进行软件更新和参数设置、观察运行情况,采用就地型馈线自动化为主的技术方案,实现自动化线路模式化投运,提高配电线路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的投运效率。本发明投运方法,可为配电线路就地型馈线自动化的投运提供标准化、程式化步骤,开关位置的设置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其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可为规划设计部门进行线路规划设计、运维检修部门开展线路改造工作等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电线路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模式化投运方法,属配电线路馈线自动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电力用户对于供电可靠电力系统更高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故障的处理效能深刻影响着供电可靠性。就地型馈线自动化通过电压时间型终端控制开关分合,可以实现故障自动隔离和非故障区域的自动恢复。
根据线路结构可以分为单幅射线路和联络线路两类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就地型馈线自动化线路由始端开关和多个电压时间型分段开关分成若干段,动作原理可以概括为始端开关两次重合闸配合分段开关分合闸,第一次重合闸,闭锁故障点两侧开关隔离故障;二次重合,恢复电源侧非故障区域供电。具体而言,发生故障时始端开关跳闸,全线电压时间型开关失压分闸,始端开关第一次重合闸,各电压时间型开关逐个得电合闸,直到合闸到故障,始端开关再次跳闸,与此同时故障点前后的电压时间型开关通过过电流和残压闭锁,待下次得电后不再合闸;始端开关第二次重合闸,各分段开关逐个得电合闸恢复供电,若有联络线路,则联络开关按照设定的时间次序合闸恢复故障点后侧的非故障区域。
就地型馈线自动化的优点包括:1)开关具备二遥(遥测、遥信)功能即可;2)电压型开关具备“来电延时合,无压即释放”的特点,动作可靠;3)出线开关两次重合完成故障定位和隔离;4)非线路首段故障时,出线开关总能重合成功。
但是,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受到厂家繁多、终端控制软件版本多样、自动化逻辑不一致、保护与自动化配合困难、现场运维手段不统一等问题的困扰,影响了自动化的应用水平。同时就地型馈线自动化还存在以下弱点:1)需配置所有开关的“延时合”X时限,同一时刻不能有两个开关同时闭合;2)运行方式调整时需同时调整相关开关的延时参数配置。3)故障点电源侧开关闭锁失败时,将导致出线开关反复重合到故障;4)故障点负荷侧开关残压闭锁失败时,将导致联络开关闭合时合到故障点(所采线电压两相短路故障时);5)联络开关一侧PT断线时,如终端未识别到,将导致联络开关自动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动化线路模式化投运,提高配电线路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的投运效率,本发明提出一种配电线路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模式化投运方法。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配电线路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模式化投运方法,所述方法按照开展终端自动化功能测试、根据线路特点制定自动化和保护配置方案、现场对终端进行软件更新和参数设置、观察运行情况,采用就地型馈线自动化为主的技术方案,实现自动化线路模式化投运,提高配电线路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的投运效率。
所述开展终端自动化功能测试,是对所有厂家的自动化功能进行统一测试,以确定各厂家的可现场运行的自动化软件版本;所述功能验证包括:终端失压(含短延时)跳闸逻辑、来电延时合闸、故障闭锁逻辑、联络开关闭锁及送电逻辑、终端调试模式逻辑;测试过程中,应不少于4台智能终端开展联合调试,调试的内容包括联络模式测试和单辐射模式测试。
所述联络模式包括一台始端开关CB、一台联络开关LL,剩下的全部是分段开关D01、D02等,调试应模拟至少三个区域的故障,始端开关CB与分段开关D01之间、分段开关D01与分段开关D02之间、分段开关D02与联络开关LL之间三个区域的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07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产苗种培育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轨道板裂缝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