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卧式转炉炉口区域内衬双拱砌筑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73073.4 | 申请日: | 202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9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易宁辉;张秀德;张明文;马斌文;朱学松;丁万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5/06 | 分类号: | C22B15/06;C22B23/02;F27D1/16;F27D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范威 |
地址: | 737103***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卧式 转炉 区域 内衬 砌筑 结构 | ||
本发明的一种卧式转炉炉口区域内衬双拱砌筑结构,包括内环拱(2)和外环拱(3),外环拱(3)砌筑于卧式转炉炉口(5)的底部,内环拱(2)砌筑于外环拱(3)的底部,卧式转炉炉体内侧通过多个筒体砖(1)砌筑圆周筒体砖层,内环拱(2)和外环拱(3)均与圆周筒体砖层通过多个锁砖(4)砌筑连接;内环拱(2)的底部通过多个筒体砖(1)砌筑过渡砖层(6),过渡砖层(6)的底部与圆周筒体砖层的内侧面齐平。本发明能够提高转炉作业率及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吹炼铜锍、镍锍的卧式转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转炉炉口区域内衬双拱砌筑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铜镍吹炼用卧式转炉炉口部位内衬采用耐火砖简单侧砌或加大灰缝形成类似于平拱的单层砌筑结构。该砌筑结构强度低,可靠性差,与两侧及下部圆周衬体结合不好,未形成单独受力结构。因此在卧式转炉开炉后受热胀冷缩以及熔体冲刷等作用下,在使用几炉之后即出现炉口脱落,合金炉口直接暴露于高温熔体之下,使合金炉口烧损,即使炉内衬体完好,也不得不停炉检修炉口。因此传统卧式转炉炉口及砌筑方法均存在炉口寿命与炉体寿命不同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卧式转炉炉口区域内衬强度低、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转炉作业率及使用寿命的卧式转炉炉口区域内衬双拱砌筑结构。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卧式转炉炉口区域内衬双拱砌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拱砌筑结构包括内环拱(2)和外环拱(3),外环拱(3)砌筑于卧式转炉炉口(5)的底部,内环拱(2)砌筑于外环拱(3)的底部,卧式转炉炉体内侧通过多个筒体砖(1)砌筑圆周筒体砖层,内环拱(2)和外环拱(3)均与圆周筒体砖层通过多个锁砖(4)砌筑连接;内环拱(2)的底部通过多个筒体砖(1)砌筑过渡砖层(6),过渡砖层(6)的底部与圆周筒体砖层的内侧面齐平。
根据上述的卧式转炉炉口区域内衬双拱砌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拱(2)和外环拱(3)均采用定型楔形砖和标准砖组合砌筑形成。
根据上述的卧式转炉炉口区域内衬砌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砖层(6)与所述圆周筒体砖层砌筑连接,所述过渡砖层(6)的中部相比于所述过渡砖层(6)与所述圆周筒体砖层砌筑连接处凹陷。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双层拱而非单层拱,增加了结构强度和可靠性,双层砖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圆周筒体与炉口,同时将圆周筒体与炉口相对分离、独立存在,其中双层拱由内环拱和外环拱两部分组成,内、外环拱独立存在,并且与圆周筒体内衬合成整体。内环拱和外环拱均采用定型楔形砖和标准砖而非加工砖,因此尺寸精度及结构强度更高;内环拱和外环拱采用定型楔形砖和标准砖组合搭配砌筑的方式使拱的尺寸及弧度灵活可调。本发明结构强度好、稳定性高,与下方的过渡砖层及两侧的圆周筒体砖层结合紧密、压紧力大,从而不易损坏、具有双重保险。本发明可延长卧式转炉炉口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卧式转炉内衬的使用寿命,进而为铜、镍火法冶炼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30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