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生袋、人工灌丛沙堆、阻沙固沙带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976807.4 申请日: 2020-09-17
公开(公告)号: CN111990113A 公开(公告)日: 2020-11-27
发明(设计)人: 韩庆杰;郝才元;屈建军;俎瑞平;张克存;谢胜波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主分类号: A01G9/02 分类号: A01G9/02;E02D3/00;A01G17/00;A01G22/00
代理公司: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代理人: 王锋
地址: 730000 甘肃*** 国省代码: 甘肃;6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植生袋 人工 灌丛 沙堆 固沙 及其 构建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揭示了一种植生袋、人工灌丛沙堆、阻沙固沙带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所述基于植生袋建立灌丛沙堆阻沙固沙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就地取土并堆砌为圆锥形土堆;将多个植生袋在所述圆锥形土堆表面沿等高线整齐码放;在每个植生袋中种植固沙灌木,构成人工灌丛沙堆;将多个所述的人工灌丛沙堆按照品字形多排布设,形成阻沙固沙带。本发明基于植生袋建立阻沙固沙带的方法,使得灌丛沙堆的形成过程由自然界的几年至几十年,缩短到一年,同时,由于灌丛沙堆具有很好的存储和涵养水份特性,通过人工和自然结合的方式建立的灌丛沙堆积沙带,实现了自然雨养条件下的可持续治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生袋、人工灌丛沙堆、阻沙固沙带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灌丛沙堆是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荒漠地区以及沙质海岸带,由于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拦,风沙颗粒物在灌丛内部及其周围堆积而成的风积生物地貌类型。类型有锦鸡儿、柽柳、白刺、蒿类等。这些灌丛沙堆在防风固沙、保护物种多样性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风沙地貌和沙漠化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灌丛沙堆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形态特征、空间格局、沉积物理化特特征、形成演变过程、生态特征和功能,以及气流和风沙流控制下的形态动力学过程方面,而目前在人工建立灌丛沙堆方面的相关研究任然处于空白。

灌丛沙堆的自然形成需要几年至几十年,特别是在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地下水位下降后会导致灌丛沙堆的退化,造成新的沙源。灌丛沙堆起源于植物对近地面风沙流运动的干扰,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植物的密度、枝条分布、高度、盖度以及风速和输沙率大小密切相关。荒漠植物结构本身具有通透性,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固沙或集沙障碍物,通过植物生长和沙丘发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植物背风侧风速递减、风沙加积,植物在加积的风沙上持续生长,因此逐步发育成灌草丛沙堆。在大多数区域,即使在风沙活动最强的季节,植被覆盖度较高的灌丛沙堆表面也很少有风蚀现象发生。因此,灌丛沙堆是固定风沙的活沙障,在遭受到风沙长期、持续的掩埋时,仍能起到长久固定风沙的作用,是一般机械和生物防沙措施所无法实现的。

当前,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下灌丛沙堆面积在逐渐的减少。在自然条件下灌丛植被的生长、发育和衰退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而人类对荒漠土地的开发导致了沙堆快速解体。当前对灌丛沙堆更新机理的研究较少,对灌丛沙堆采取的人工辅助保育措施和方法仅限于围栏、放牧或人工平茬等较为简单的层面,而且在人工建立灌丛沙堆的相关研究方面任然处于空白。这些恢复研究工作显然与灌丛沙堆在中国干旱区分布面积的广阔性不相称。因此开展灌丛沙堆的不同恢复保育与人工建立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是当前对灌丛沙堆保育技术研究与实践较为迫切的需要,同时也可为荒漠化防治实践工作提供较为深入的理论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生袋、人工灌丛沙堆、阻沙固沙带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植生袋,其包括袋体,所述袋体内填装有可供种植植物的填充物,并且所述袋体的顶层、底层分别由高耐候性薄膜、易风化材料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物包括农田土和牛羊粪的混合物,其中,牛羊粪占农田土与牛羊粪总重量的5%-15%。

进一步地,所述高耐候性薄膜采用EVA三层复合棚膜。

进一步地,所述易风化材料采用尼龙网。

进一步地,所述易风化材料具有可供植物根系通过的多孔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人工灌丛沙堆,其包括圆锥形土堆,所述圆锥形土堆表面沿等高线整齐码放多个上述的植生袋,并且每个植生袋中均种植有固沙灌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灌丛沙堆固沙带,其包括多个上述的人工灌丛沙堆,并且所述多个人工灌丛沙堆按照品字形多排布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68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