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多热源切换的多联机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78778.5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0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1/65;F24F11/84;F24F13/30;F25B27/00;F25B41/04;F25B4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高崇 |
地址: | 528244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热源 切换 联机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多热源切换的多联机系统,包括多联室内机组、室外机和水力模块,所述多联室内机组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和第三四通阀,其中,所述水力模块包括用于水力换热器和地源侧,其中,所述水力换热器通过进水管和回水管与地源侧连接,通过水力换热器与地源侧的地源水进行热交换为多联室内机组提供热源;还包括用于实时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环境温度单元,从而在低温环境下,基于所检测的室外环境温度相对应选择启用或停用水力模块作为热源,并对应控制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和第三四通阀的得电或掉电动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联机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多热源切换的多联机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联机系统中,一般为多联机室外机+多联机室内机组成多联机系统,在室内机运行制热模式时给室内提供热气的同时,室外机换热器在向空气蒸发吸热,在低温下室外机翅片换热器容易结霜,结霜后会造成室内机制热能力的下降,并需要定期化霜,在室外机翅片换热器化霜期间不能持续给室内机提供制热,会导致室内环境温度的下降,舒适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多热源切换的多联机系统,解决在低温环境下室内机进行制热时,按需选用室外空气热源或者地源侧的地缘水热源。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多热源切换的多联机系统,包括多联室内机组、室外机和水力模块,所述多联室内机组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和第三四通阀,其中,所述第一四通阀的四接口分别与压缩机排气端、多联室内机组一端、第二四通阀的一接口和压缩机回气端连接,所述第二四通阀的其余三接口分别与水力模块一端,室外换热器一端和第三四通阀的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三四通阀的其余三接口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另一端、水力模块另一端和室外机另一端连接;所述水力模块包括用于水力换热器和地源侧,其中,所述水力换热器通过进水管和回水管与地源侧连接,通过水力换热器与地源侧的地源水进行热交换为多联室内机组提供热源;还包括用于实时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环境温度单元,从而在低温环境下,基于所检测的室外环境温度相对应选择启用或停用水力模块作为热源,并对应控制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和第三四通阀的得电或掉电动作。
进一步,当启用水力模块作为热源时,第一四通阀得电,第二四通阀和第三四通阀掉电。
进一步,当启用室外换热器作为热源且停用水力模块时,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和第三四通阀得电。
进一步,当所检测的室外环境温度低于额定温度值时,则启用水力模块且停用室内换热器;反之,当所检测的室外环境温度高于额定温度值时,则停用水力模块且启用室内换热器。
进一步,所述额定温度值为10℃。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检测水力换热器的水温情况的水温检测单元,其中,在启用水力模块期间,若所检测到的水温低于实时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时,则停用水力模块并启用室外换热器作为热源。
进一步,还包括设在回水管上的水流开关,基于水流开关所检测判定水力换热器出水是否正常,其中,若检测到水流不正常时,则停用水力模块且启用室外换热器作为热源。
进一步,所述多联室内机组由多个呈并联联接的室内机组成。
进一步,还包括油分离器,其中,所述油分离器分别与压缩机排气端和第一四通阀相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设于压缩机回气端处的气液分离器。
本发明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有室外换热器和水力换热器的双热源方式,以便于在低温环境下,利用高于环境温度的地源水作为热源,冷媒在水力换热器处进行蒸发吸热,从而实现为多联室内机组的制热运行提供热源,提高了系统制热量和舒适性,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87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