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f-dp/dv的光伏主动配电网调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0012.0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22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项基;倪佳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46 | 分类号: | H02J3/46;H02J3/48;H02J3/38;H02J3/24;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彭剑;胡红娟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dp dv 主动 配电网 调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f‑dp/dv的光伏主动配电网调度控制方法,步骤如下:(1)主动采集配电网端口处的实际有功功率Ppcc;(2)计算端口参考有功功率与实际有功功率Ppcc的功率差值ΔP(3)各光伏电源进行频率恢复控制,采集各光伏电源的输出端口频率f,计算修正后的额定频率(4)各光伏电源进行比例调度控制,根据来自调度中心的功率差值ΔP和预设的额定值采集光伏输出的电流和电压,计算得到修正后的额定值(5)各光伏电源进行下垂控制,输入得到的和通过下垂公式计算得到参考值(6)各光伏电源根据dp/dv参考值控制实际输出。利用本发明,可以提高交流微网系统的鲁棒性,实现交流微网系统并网‑孤岛运行和切换的可靠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伏组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f-dp/dv的光伏主动配电网调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光伏装机量与日俱增。光伏发电的清洁,低噪音,易管理等特点,使其成为了燃料发电的理想替代。然而,光伏发电的间断性和随机性,随着光伏渗透率的提升,对电网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配置储能系统,利用储能的能量双向流动特性,来调节功率平衡,以缓和频率波动。但是,在同一个微网中,随着光伏渗透率的上升,就需要配置更大容量的储能来平衡功率,这无疑会增加更大的投资。而且,即使配置了足够的储能,因为储能容量的限制,还是会存在过充过放的可能。
公开号为CN104065099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基于混合储能的交直流混合模块化微电网组网结构及方法,实现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内多类型负荷、多类型分布式电源的模块化封装,模块化微电网作为独立可控的电源/负荷单元主动参与大电网调度运行;通过混合储能系统结构及接入方式的合理设计,使得并网/孤岛双模式无缝切换成为模块化微电网的自然属性,但是其没有对内部的控制方式和组成具体分析。
公开号为CN103280844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交直流混合多级微电网系统,该发明结构灵活、模块化结构,可以构成多种系统结构及各级系统的并离网切换的研究,但是其解决的是分布式发电接入问题,不能发挥了微网中的可控资源的调节能力。
因此,提出新的光伏控制策略,使光伏电源具备更多的主动性,可以参与功率平衡,频率调节,以减轻对电网或储能系统的调节压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f-dp/dv的光伏主动配电网调度控制方法,使得光伏电源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保留一定热备功率以参与缓和频率波动,并实现微网系统中光伏电源的等比例可调度控制,提高交流微网系统的鲁棒性,实现交流微网系统并网-孤岛运行和切换的可靠控制。
一种基于f-dp/dv的光伏主动配电网调度控制方法,其中,光伏发电系统采用二级换流控制,第一级为DC/DC buck换流器,第二级为DC/AC逆变器,在DC/DC buck换流器上加入频率恢复控制、比例调度控制和下垂控制,具体控制步骤如下:
(1)主动采集配电网端口处的实际有功功率Ppcc;
(2)计算端口参考有功功率与实际有功功率Ppcc的功率差值ΔP,并将功率差值ΔP传递给各光伏电源;
(3)各光伏电源进行频率恢复控制,采集各光伏电源的输出端口频率f,计算修正后的额定频率控制公式如下:
式中,fr是额定频率,KP-T,KI-T分别为频率恢复控制的比例和积分系数, Δf是频率偏差Δf=f-fr;
(4)各光伏电源进行比例调度控制,根据来自调度中心的功率差值ΔP和预设的额定值采集光伏输出的电流和电压,计算得到修正后的额定值控制公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00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