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电机绕组测温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80383.9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7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潘柏根;张俊;杨刚;丁勇;刘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电机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主分类号: | H02K11/25 | 分类号: | H02K11/25;G01R31/34;H02K1/12;H02K3/38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李金标 |
地址: | 242599 安徽省宣***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机 绕组 测温 传感器 | ||
本发明属于电机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电机绕组测温传感器,包括电机主体,所述电机主体内部固定安装有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向内凸起形成若干槽块,所述相邻槽块之间形成定子槽,所述槽块表面缠绕有电机绕组,所述定子槽内、电机绕组远离槽块的表面设置有无感线圈,所述无感线圈固定连接有引出线,所述电机主体外表面顶部设置有接线盒,所述电机主体外表面顶部中央固定连接有温度测定元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机绕组测温传感器,利用与电机绕组线径相一致、与定子铁芯长度相同的无感线圈,每时每刻测量电机绕组温度,避免了传统测温传感器不能每时每刻测量电机绕组温度、不能稳定测量电机整体温度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电机绕组测温传感器。
背景技术
GB/T1032-2012《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温升值测试中,测量温升值一般是通过测量绕组冷态电阻、冷态环温和停机绕组热态电阻和热态环境温度,再用标准中的公式进行计算求出电机温升值的。其中停机绕组热态电阻必须通过停机才能测出,而电机断电后不是立马就停止转动,因而无法直接测出停机零秒电阻,只有不停地测量停机30s、40s、50s、60s、70s、80s等多个时刻的绕组电阻去画曲线求得停机零秒时刻的绕组电阻。上述方法存在较大的人为测量误差和画曲线误差。如果采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测温,由于PT100温度传感器是点测量方式,无法精准测出电机的整体温度,在用于热量不均匀分布的电机测量温度中,会带来温控系统无法精准控制电机运行状态,测量时造成电机的损坏、报废的情况出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电机绕组测温传感器,能够在线安全、准确的测量出每时每刻电机绕组的温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型电机绕组测温传感器,包括:电机主体,所述电机主体内部固定安装有定子铁芯,其中定子铁芯为中空结构,所述定子铁芯向内凸起形成若干槽块,所述相邻槽块之间形成定子槽,所述槽块表面缠绕有电机绕组,所述定子槽内、电机绕组远离槽块的表面设置有无感线圈,所述无感线圈首尾设置有连接部,所述无感线圈通过连接部固定连接有引出线,所述电机主体外表面顶部靠近前后边缘处设置有接线盒,所述接线盒表面设置有第二端子,所述接线盒与电机主体接触面设有贯穿接触面的通孔,其中引出线从通孔内引出与第二端子缠绕连接,所述电机主体外表面顶部中央通过紧定螺丝固定连接有温度测定元件,所述温度测定元件表面设置有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设置有导线,所述导线首尾分别缠绕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上。
优选的,所述的无感线圈与电机绕组线径相一致,且与定子铁芯的长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的无感线圈远离槽块的面固定连接有柔性基板。
优选的,所述的无感线圈的引出线从通孔引出前要与电机绕组的引出线先行捆绑。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部表面设有绝缘层。
优选的,所述的温度测定元件外壳设有显示屏。
优选的,所述的无感线圈满足电机型式温升试验和电机温控系统要求。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当电动机通电转动工作时,电机绕组通电产生热量,与电机绕组相接触的无感线圈产生热量,温度越高,无感线圈电阻越高,无感线圈通过引出线与接线盒相连接,温度测定元件通过导线与接线盒连接,最后温度测定元件测量出无感线圈阻值,再通过相应计算求出温度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机绕组测温传感器,利用在电机绕组远离槽块的表面设置与电机绕组线径相一致、与定子铁芯长度相同的无感线圈,来每时每刻测量电机绕组温度,避免了传统测温传感器不能每时每刻测量电机绕组温度、不能稳定测量电机整体温度的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电机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未经安徽省电机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03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