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双系统之间通信速率的方法、系统与处理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1745.6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5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胡汉杰;付春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挚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L12/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霍文娟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高铁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双系统 之间 通信 速率 方法 系统 处理器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双系统之间通信速率的方法、系统与处理器。双系统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第一系统为发送端且第二系统为接收端,或者,第二系统为发送端且第一系统为接收端,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之间通过以太网进行通信,方法包括:发送端以第一周期为发送周期向接收端发送报文,第一周期为报文的最小周期;接收端以第二周期为接收周期接收报文,第二周期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周期的二分之一。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之间通过以太网进行通信,保证了双系统之间较高的通信速率,且使用以太网通信单帧通信数据长度更长。由于接收周期小于或者等于发送周期的二分之一,避免了数据丢包,即使存在调度时间差,也能保证每包报文都能正确接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双系统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提高双系统之间通信速率的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处理器。
背景技术
随着车载ECU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目前很多ECU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芯片联合实现ECU的功能,而多采用MCU和SOC结合的方式。MCU和SOC协同工作就涉及到通信的问题,目前市面上MCU和SOC常用的通信方式有UART、SPI、I2C等,但传统的通信速率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数据通信,各种总线通信速率对比如下:
UART:传输速率一般不超过20Kbps;
SPI:传输速度可达几Mb/s;
I2C:最高速率可达3.4Mbps;
Ethernet:传输理论上可达100Mbps,甚至1Gbps。
现有的车载领域的SOME/IP协议虽然已经设计基于以太网的车载双系统间的通信,但是SOME/IP协议需要双系统的同时支持,并且是基于服务的协议,协议中需要遵守的规则过于繁琐,在车载领域中,同一个EUC的双系统通信一般的配置都是静态的,造成双系统之间通信速率较低。
SOME/IP协议是车载以太网中常用的通信协议,但是需要服务发现等其他协议的支持,增加了通信的流程。在静态配置项较多的车载ECU中,通信的数据和内容是可以预先设置好的,因此采用SOME/IP的通信协议没能在这种静态系统中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对通信数据的动态管理,订阅等),反而增加了开发难度和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双系统之间通信速率的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处理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双系统之间的通信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双系统之间通信速率的方法,所述双系统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为发送端且所述第二系统为接收端,或者,所述第二系统为发送端且所述第一系统为接收端,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之间通过以太网进行通信,所述方法包括:所述发送端以第一周期为发送周期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报文,所述第一周期为所述报文的最小周期;所述接收端以第二周期为接收周期接收所述报文,所述第二周期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周期的二分之一。
可选地,在所述发送端以第一周期为发送周期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发送端建立第一套接字,所述第一套接字包括发送端IP和发送端端口;在所述接收端建立第二套接字,所述第二套接字包括接收端IP和接收端端口;将所述第一套接字绑定的所述发送端IP作为所述第二套接字的接收IP,所述第一套接字绑定的所述发送端端口作为所述第二套接字的接收端口;将所述第二套接字绑定的所述接收端IP作为所述第一套接字的接收IP,所述第二套接字绑定的所述接收端端口作为所述第一套接字的接收端口。
可选地,所述发送端以第一周期为发送周期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报文,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第一套接字,以所述第一周期为发送周期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报文;所述接收端以第二周期为接收周期接收所述报文,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二套接字,以所述第二周期为接收周期接收所述报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挚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挚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17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