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阳春砂苗枯病病原菌的菌株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2584.2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36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霞;李戈;王延谦;王艳芳;李荣英;李爽;杨春勇;彭建明;严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李冉 |
地址: | 666100 云南省西双***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阳春 砂苗枯病 病原菌 菌株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阳春砂苗枯病病原菌,具体为Phoam sp.ZO‑Laiwu,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20287,保藏日期为2020年7月21日,分类学命名为茎点霉属。本发明阳春砂苗枯病病原菌Phoam sp.ZO‑Laiwu有利于对阳春砂苗期苗木枯死现象进行防治,提高阳春砂苗的成活率,进一步对防治砂仁苗枯病进行研究,进而提高砂仁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菌株筛选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阳春砂苗枯病病原菌的菌株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为姜科(Zingiberaceae)豆蔻属(Amomum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阳春砂为药食两用药材,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和食用,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有温脾开胃、止呕止泻、理气安胎之功效。砂仁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着不明显的三棱连接着三个突起的面,将砂仁果实分成三部分,长1.5-2厘米,直径1-1.5厘米,果实表面呈棕褐色,有柔软的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带有果梗;果皮软而薄,有特殊的香气;种子包裹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毫米,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阳春砂株高1.5-3米,茎散生;根茎匍匐地面,节上附着褐色膜质鳞片;叶舌半圆形,长3-5毫米;叶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状网纹。
阳春砂原产于广东省阳春县,于1963年从广东省阳春县(现为阳春市)引入阳春砂仁进行引种栽培。随后在西双版纳开始进行扩大种植,在德宏、普洱、红河、文山、临沧等地均有种植,西双版纳州有着适合阳春砂生长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应西双版纳地势的栽培模式,成为云南省阳春砂的主要产区。当地阳春砂种植模式有南亚热带沟谷林-阳春砂种植模式、北热带橡胶树-杂木林-阳春砂种植模式、较高海拔凉爽潮湿地-阳春砂三种植模式。据调查统计,截止至2007年末,全州砂仁种植面积已超过6000公顷,产量约718吨,产量已占全国砂仁产量的6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砂仁种植基地。
随着砂仁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砂仁病害也愈发严重。阳春砂苗枯病是阳春砂苗期的主要病害,该病菌可引起植株叶片的大量干枯甚至死亡。阳春砂苗期侵染的病原菌在砂仁长大后发病,会影响阳春砂的品质与产量,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在生产上防治阳春砂苗枯病主要靠抑制植物枯萎病这一类的化学杀菌剂,由于市面上防治枯萎病的杀菌剂较多,在防治阳春砂苗枯病时使用的杀菌剂没有得到统一,因此,需要对常用的杀菌剂进行对阳春砂苗枯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抑制效果更好的杀菌剂,更好的适应农业生产需要。但是,现关于阳春砂苗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很少。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有利于防治阳春砂苗期苗木枯死现象的阳春砂苗枯病病原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阳春砂苗枯病病原菌的菌株及其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阳春砂苗枯病病原菌,具体为茎点霉属(Phoma sp.)srmy12,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hina Center for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简称CCTCC),保藏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校内,电话:027-68754052,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20287,保藏日期为2020年7月21日,分类学命名为茎点霉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阳春砂苗枯病病原菌茎点霉属(Phoma sp.)srmy12有利于防治阳春砂苗期苗木枯死现象,提高阳春砂苗的成活率,进一步对防治砂仁苗枯病进行研究,进而提高砂仁产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25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味花生加工工艺及其加工设备
- 下一篇:一种水质检测调控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