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造币铜熔炼时铜硼、铜锰合金氧化烧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3088.9 | 申请日: | 202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39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新;文志凌;胡勇;都敏生;伍荣达;孙红刚;王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4 | 分类号: | C22C9/04;C22C1/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造币 熔炼 时铜硼 合金 氧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造币铜熔炼时铜硼、铜锰合金氧化烧损的方法,属于熔炼领域,其步骤如下:加料熔化各原料,直至熔炼炉一炉铜水的铜底成分提升至H70的成分;然后向铜水内初始加入铜锰合金、铜硼合金及纯铝,搅拌均匀后用米糠覆盖铜水;当铜水达到出炉温度后出炉拉铸铸锭,并取样测量铜铸锭中锰及硼元素的含量;随后根据测量的锰及硼元素的含量,补充添加铜锰、铜硼合金使其满足造币铜中锰、硼的含量,进而进行第一次铜铸锭的拉铸,第一次铜铸锭的拉铸完成后,然后继续循环上述过程进行下一次铜铸锭的拉铸;本方案通过特定的加料顺序以及金属铝的加入,有效地降低了铜硼、铜锰合金的氧化烧损,降低了熔炼时的成本投入,保证了造币铜的加工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熔炼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减少造币铜熔炼时铜硼、铜锰合金氧化烧损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铜合金在世界硬币中的应用占比高达60%以上,是主流的造币材料,特别是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硬币体系中几乎全部使用到铜合金。根据材质区分,造币用铜合金主要有CuNi系列、CuAlNi系列、CuNiAl系列、CuNiZn系列、CuZnNi系列、CuZnSn系列和CuAl系列等。按照合金系列分类,主要分为黄铜、白铜和青铜,在色泽方面则以金黄色和银白色为主。我国目前造币材料主要包括镍包钢、铜包钢、不锈钢、铝合金和铜合金,颜色是银白色和金黄色,其中我国特有的造币铜合金主要包括金黄色的HSn72-1-1和HAl76-2铜合金,以及银白色的BZn15-17铜合金,尚未见其他颜色的造币铜合金。
其中,在生产造币铜时,中间合金氧化烧损比较剧烈,又由于中间合金铜硼合金、铜锰合金市场价格昂贵,进而造成大量中间合金投炉烧损严重而浪费掉,使造币铜投炉成本增加、同时铜硼合金、铜锰合金的减少又影响造币铜的性能。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减少造币铜熔炼时铜硼、铜锰合金氧化烧损的方法,本方案通过特定的加料顺序以及铝元素的加入,有效地降低了铜硼、铜锰合金的氧化烧损,降低了熔炼时的成本投入,保证了造币铜的加工性能。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一种减少造币铜熔炼时铜硼、铜锰合金氧化烧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
步骤一:按照造币铜铸锭铣削料→镀锡、镀镍铜或废紫铜原料→锌锭→造币铜回料→锡镍纯金属的用料顺序进行加料熔化各原料,直至熔炼炉一炉铜水的铜底成分提升至H70的成分;
步骤二:然后向铜水内初始加入铜锰合金、铜硼合金及纯铝,搅拌均匀后用米糠覆盖铜水,其中加入纯铝的重量为一炉铜水重量的0.2‰;
步骤三:当熔炼炉内铜水达到出炉温度后开始出炉拉铸铜铸锭,并在铜铸锭拉铸中间位置进行取样测量铜铸锭中锰及硼元素的含量;
步骤四:随后根据测量的锰及硼元素的含量情况,补充添加铜锰合金、铜硼合金使其满足造币铜中锰、硼的含量需求,进而进行第一次铜铸锭的拉铸,第一次铜铸锭的拉铸完成后,继续循环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的过程进行下一次铜铸锭的拉铸;
其中造币铜铸锭中各元素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Cu:71-73%,Sn:0.6-1.2%,Ni:0.7-1.3%,Mn:0.05-0.2%,B:0.003-0.1%,余量为Zn。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地,步骤(2)中初始加入铜锰合金的重量为一炉铜水重量的3.8‰~5.6‰,初始加入铜硼合金的重量为一炉铜水重量的4‰~5.2‰,其中,所述铜锰合金中锰的质量百分比为30%,铜硼合金中硼的质量百分比为5%。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30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