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铜桥连纳米线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7285.8 | 申请日: | 202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30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孟钢;代甜甜;方晓东;邓赞红;周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3C14/04 | 分类号: | C23C14/04;C23C14/14;C23C14/58;G01N27/26;G01N21/17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魏玉娇 |
地址: | 230031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铜 纳米 器件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光电与传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铜桥连纳米线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在有导电叉指电极的绝缘衬底上沉积有序银‑铜‑银薄膜阵列、通过退浸润、真空挥发银制得铜微米球阵列、热氧化制备氧化铜桥连纳米线器件。制得的氧化铜桥连纳米线器件结构上包括绝缘衬底、导电叉指电极、位于绝缘衬底和导电叉指电极上的有序氧化铜微米球‑纳米线,相邻氧化铜微米球上的纳米线相互桥连形成导电通道。本发明能够精确控制铜微球的直径、间距,从而可有效控制有序氧化铜微米球‑纳米线桥连器件的结构参数,大幅提升器件的气体、光电响应。本发明可实现器件的大面积、可控、批量化制备,推动氧化铜纳米线器件的实用开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与传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铜桥连纳米线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氧化铜的储量丰富、对环境友好,是一类重要的p型半导体材料,带隙1.4eV左右,在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均有较高的光吸收系数,并且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在可见-近红外光电探测、气体传感器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氧化铜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提供了巨大推动力。在各种形貌的氧化铜纳米结构中,准一维结构的纳米线在保证材料高比表面积(高表面活性)的同时,同时具有准一维单晶——载流子快速传输通道,在保证氧化铜活性的同时,大大增强了氧化铜的电荷传输能力,将生长好的氧化铜纳米线分散在衬底,依次经过旋涂光刻或电子束胶、光刻或电子束曝光刻画电极图形、显影、蒸镀电极材料、剥离,获得单根或多根氧化铜纳米线器件,这种小型、低功耗器件有较好的光电、气体传感性能【Nanotechnology 20(2009)085203,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9(2014)637】,有望应用于今后便携式或者可穿戴式光电、气体传感器。
然而,由于上述传统的纳米线器件化工艺复杂,产率较低,严重地制约了包括氧化铜在内的氧化物纳米线的器件化应用。在布有底电极的绝缘衬底上“原位”生长纳米线,在保证纳米线底部同导电电极电学接触的同时,若能使纳米线在顶端相交联,形成“桥连”纳米线器件,可大幅改善氧化物纳米线的器件化瓶颈【Journal of Science:AdvancedMaterials and Devices 2(2017)263e285】。近些年氧化铜纳米线桥连器件发展迅速,如S.Steinhauer【Sensors andActuators B 187(2013)50】、Stephan Steinhauer等人【ACSSensors 1(2016)503】先后在有导电电极的衬底指定位置沉积了2500nm/600nm铜膜,在335-400℃氧气/空气气氛中加热,获得了桥连氧化铜纳米线传感器件。由于氧化铜纳米线生长驱动力来源于氧化层与金属层间的应力、及氧浓度梯度,铜膜较薄(如小于500nm)时,氧化铜纳米线较短(难以形成桥连)、且密度较稀疏,增加铜膜厚度可以获得较密、较长纳米线,然而,铜膜厚度增加时,热氧化纳米结构与衬底应力显著增大、使纳米线容易从衬底脱落【Nanotechnology18(2007)27560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72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