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得色棉织物活性数码印花浆料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89425.5 | 申请日: | 202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1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先成;李超;杨思贤;刘俊豪;徐林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P1/48 | 分类号: | D06P1/48;D06P1/50;D06P1/46;D06P1/649;D06P1/673;D06P1/62;D06P1/52;D06P1/38;D06P3/6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陈农 |
地址: | 31005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棉织物 活性 数码 印花 浆料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得色棉织物活性数码印花浆料,所述浆料以重量百分比表示的组分为:增稠剂1.2~2.5%、吸湿剂8.5~12.0%、碱剂1.8~3.2%、色光稳定剂0.5~2.0%、阳离子聚合物0.2~1.8%、促染剂1.5~3.5%,其余为水;所述增稠剂采用非离子性增稠剂。所述色光稳定剂采用还原性色光稳定剂。本申请所制备的活性数码印花浆料各组分相互协同,浆料抱水性明显提高,增加棉织物表面对墨水的堆积,减少墨水向周围渗化,大幅度提升印花织物表面得色、花型精细度,综合性能优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纺织印染行业的一种高得色棉织物活性数码印花浆料。
背景技术
数码印花是将花样图案以数字形式输入到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印花分色描稿系统(CAD)编辑处理,并由计算机控制数码印花设备将专用墨水直接喷印到纺织品上,形成所需图案。相较于传统印花,数码印花具有低耗能、低污染、快速灵活等优点,在保证高印花品质的同时,也满足个性化定制、小批量生产等客户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是印花生产加工的重要发展方向。
活性染料又称反应性染料,分子中含一个或多个活性基团,在适当条件下可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蛋白质纤维的氨基等发生反应形成共价键,适合棉、人棉、丝绸等纺织品的染色与印花。为获得高质量的图案,在数码印花前需对印花面料进行上浆。所谓上浆就是将提供墨水与纤维发生反应的化学助剂,如增稠剂、吸湿剂、碱剂、促染剂等浸轧到织物上,在织物表面上形成的浆膜。减少后续喷印和烘干过程中,活性墨水向背面或四周泳移,提升数码印花精度,同时保证活性墨水更好的上染与固着。故上浆浆料对数码印花织物表面得色花纹轮廓清晰度及织物手感等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技术中活性数码印花浆料大多数来自传统活性印花糊料,如海藻酸钠、变性淀粉、淀粉等,此类浆料抱水性差,在数码喷印过程中,墨水易从面料正面向背面渗化,导致面料得色差,且精细花型边缘渗化,因此高精度、高得色花型很难实现。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高得色棉织物活性数码印花浆料。
本申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得色棉织物活性数码印花浆料,所述的浆料以重量百分比表示的组分为:增稠剂1.2~2.5%、吸湿剂8.5~12.0%、碱剂1.8~3.2%、色光稳定剂0.5~2.0%、阳离子聚合物0.2~1.8%、促染剂1.5~3.5%,其余为水;所述增稠剂采用非离子性增稠剂。
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以重量百分比表示的组分为:增稠剂1.5~2.2%、吸湿剂9.0~11.0%、碱剂2.0~3.2%、色光稳定剂0.5~1.5%、阳离子聚合物0.5~1.8%、促染剂1.8~3.2%,其余为水,所述色光稳定剂采用还原性色光稳定剂。
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增稠剂为羟丙基瓜尔豆胶、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黄原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吸湿剂为尿素。
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碱剂为碳酸氢钠。
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色光稳定剂为间硝基苯磺酸钠。
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阳离子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阳离子纤维素、阳离子淀粉的一种或者几种。
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促染剂为硫酸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所制备的活性数码印花浆料各组分相互协同,浆料抱水性明显提高,增加棉织物表面对墨水的堆积,减少墨水向周围渗化,大幅度提升印花织物表面得色、花型精细度,综合性能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精细度测试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94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