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释型荷茶芯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89664.0 | 申请日: | 202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0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屠幼英;周辉;夏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C27/00 | 分类号: | A47C27/00;A47G9/10;A61F9/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朱莹莹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释型荷茶芯材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释型荷茶芯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如下步骤:1)将反应罐进行预热,其预热温度为90‑95℃;2)将茶微粒、熔点为70℃的包埋壁材和碳酸氢钠进入反应罐,并混合均匀;其中,茶微粒和包埋壁材的重量份比值为1:3‑5;3)混合完毕后开启反应罐,炼制5‑10min,炼制温度为90‑95℃;4)炼制结束后,将步骤3)炼制得到的混合材料置入螺旋挤压机中以30‑40r/min的速度匀速进行挤压,冷却成型得到荷茶芯材。本申请制备方法通过其他的限定条件,如螺旋挤压机转速、茶微粒与包埋壁材的比例的控制、炼制时间的控制也使得制备得到的荷茶芯材硬度小,用其制作而成的茶枕、坐垫等,舒适度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荷茶制品,尤其涉及一种通过临界点控制获得的缓释型荷茶芯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得缓释型荷茶芯材含有功能性茶成分。
背景技术
茶叶作为一种功能性的消费品以被广泛接受。茶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黄酮类、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甾醇,皂苷,色素和芳香烃类物质,直接饮用能够起到提神,保护心血管系统,调节血糖水平,增强免疫力和抗癌等功效。除去上述功能性成分外,茶叶中还存在各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香气类物质。散发到环境中,可以起到消减异味、清新空气的效果,被人体吸收之后,能够起到驱除睡意、解除疲劳、集中思路等作用。
现有的保健品、茶叶枕头和目枕,均以干茶作为填充物,极易吸潮变质,且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释放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动力学特征。更有甚者以晒干茶渣作为填充物,不仅香气不足,功能弱,且容易滋生细菌。同时现有以茶为主要功能成分的坐垫、靠垫,因需要承受大额压力,故存在茶叶易碎而泄露,碎的茶粉末易使衣物产生破损等问题,大量使用茶叶原料作为填充物也很大程度提高了家具产品的成本。目前已申请的有关内含茶叶的坐垫和枕头类专利部分如下。
CN105747710A公开了一种绿茶茶枕,包括枕芯套和插袋,插袋中装有重量百分比为40-70%的绿茶和30-60%的薄荷,用到了大量的茶叶,提高了茶枕的生产成本。
CN2805532Y和CN2805532公开了两种茶叶保健坐垫,填充的植物混合物中以天然棉花、天然剑麻纤维包裹了绿茶、兰花等,茶等植物的香气不易透出,前期香气浓郁,后期香气较淡。
CN203016381U公开了一种坐靠垫,其填充茶叶后形成凹凸起伏的条状物,施加压力后产品易变形而使颗粒刺穿表面,对衣物易造成损害。
上述公开的文献都采用了茶叶及其他植物作为填料,这些发明的茶枕、目枕、坐垫或靠垫都没有采用保护茶叶品质和茶叶外形的技术,故存在保质期短、茶叶易受潮变质、茶香散发快、茶叶容易断碎、颜色泛出影响成品外观、品质难以统一等许多问题,不能满足消费者对茶枕、坐垫和靠垫长期安全和方便使用的诉求。此外,中国专利申请(CN 102247081A)公开了一种缓释型含茶塑胶颗粒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含茶塑胶颗粒硬度大,用该颗粒制作茶枕、坐垫时,舒适度不好。此外,该制备方法的炼制温度超过100℃,不仅会导致含茶塑胶颗粒中水分蒸发,使成品易碎,而且会导致颗粒中茶香发生改变,难以维持特定的茶香。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通过临界点(相变点)控制获得的缓释型荷茶芯材的制备方法。
一种控制相变点的缓释型荷茶芯材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反应罐进行预热,其预热温度为90-95℃;
2)将茶微粒、熔点为70℃的包埋壁材和碳酸氢钠进入反应罐,并混合均匀;其中,茶微粒和包埋壁材的重量份比值为1:3-5;
3)混合完毕后开启反应罐,炼制5-10min,炼制温度为90-95℃;
4)炼制结束后,将步骤3)炼制得到的混合材料置入螺旋挤压机中以30-40r/min的速度匀速进行挤压,冷却成型得到荷茶芯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96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