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普通燕鸥繁殖生境岛屿的修缮及维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93647.4 | 申请日: | 202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4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洺也;佟守正;张冬杰;齐清;安雨;刘言;崔庚;宋铁军;朱光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E02D3/00;A01K67/02;A01G22/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文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10 | 代理人: | 何强 |
地址: | 130102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普通 繁殖 生境 岛屿 修缮 维护 方法 | ||
一种普通燕鸥繁殖生境岛屿的修缮及维护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目前普通燕鸥繁殖生境扰动强度大、适宜环境少、基质条件差以及改造过程中环境损失严重和修缮成本高昂的问题。具体方法:一、生境岛屿的选择;二、营造生境岛屿的微地貌及改造基质环境;三、定期管护。本发明方法原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工程实施成本低廉,不存在改造过程环境损失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建繁殖生境的岛屿修缮及维护方法。
背景技术
生境岛作为湿地内四面环水且能提供动植物栖息及生长环境的陆地单元,在提升景观生态美学感知、营造水禽栖息繁育环境、支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维系湿地生态健康良性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生境岛修缮方法是有效提升湿地生态承载能力的物质基础,系统高效的管护模式更是持久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环节。
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为鸥形目(Lariformes)鸥科(Laridae)燕鸥属(Sterna)的一种迁徙夏侯鸟,体态略小,频繁飞翔于水域及沼泽上空。繁殖期为5-7月,常成小群营巢繁殖。营巢选址多在湖泊、河流及岛屿环境,巢穴结构简单,多于砂石地表挖掘浅坑,内垫少许枯草及羽毛。普通燕鸥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宁夏、吉林、辽宁等省。由于栖息环境破坏、人类捕杀及石油污染等原因,普通燕鸥种群数量于20世纪末开始呈下降趋势。人工恢复及维护普通燕鸥繁殖生境现已成为相关保护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关于鸟类生境岛构建及修复主要应用掏挖底泥筑岛、构建组合浮床及设置内凹型湿地等几种方式。掏挖底泥筑岛方式构筑原理清晰,可操作性强,适用于河流、湖泊等多种水域环境,但构筑成本高昂且会造成水下地表结构破坏,同时缺乏天然植被屏障保护;构建组合浮床方法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实施效果明显,但泡沫材质框架存在污染隐患,且浮床内缺乏光滩裸地等供水鸟栖息繁衍的活动环境;岛体内设置内凹型湿地修复方法绿色环保,无需施用任何建筑材料,同时能够营造安全隐蔽的栖息环境,但该方法仅适用于大型岛体修复需求,且需频繁人工维护防止缺水、土壤盐渍化等湿地环境恶化问题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针对目前普通燕鸥繁殖生境扰动强度大、适宜环境少、基质条件差以及改造过程中环境损失严重和修缮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普通燕鸥繁殖生境的岛屿修缮及维护方法。
本发明普通燕鸥繁殖生境岛屿的修缮及维护方法,具体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生境岛屿的选择:选距陆地距离大于40米,面积大于1500平方米,无法提供鸟类栖息繁衍服务功能的岛屿作为修缮及维护对象;
二、营造生境岛屿的微地貌及改造基质环境:待修复及维护的生境岛屿中部营造为同心圆状梯地或脊状梯地作为改造区,梯地平面宽45~65厘米,坡地宽50~65厘米,梯地坡度为15~30°;在岛屿水陆交错区域设置1~3米宽环状闭合植被防护带;在植被防护带与改造区之间设置1~2米的缓冲带,缓冲带保留岛屿原生植被;改造区进行人工松耙,松耙深度为5~10厘米,将松耙土过筛后得到粉状土和团块土按照重量份数比为5~8:3的比例混合,还原至改造区中;植被防护带位于缓冲带一侧的0.1~1米内移栽芦苇,剩余部分移栽挺水植物;
三、定期管护:每年在非普通燕鸥栖息或繁殖期间,对生境岛屿进行整体维护;即完成了普通燕鸥繁殖生境的岛屿修缮及维护。
本发明的优点:
一、本发明可降低普通燕鸥营巢环境受干扰程度。本发明遴选远离陆地的岛屿作为修缮对象,可降低人为干扰源对燕鸥繁殖生境的破坏;且在修缮工作实施前明确岛屿内无任何可能造成鸟卵丢失的威胁性物种,提高繁殖生境安全水平;岛屿外围营造封闭式植被防护带,有效降低非目标物种及人类登岛概率,满足普通燕鸥营巢选址的习性需求;采用本发明方法进行岛屿修缮,普通燕鸥营巢环境内干扰源数量可减少至最低水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36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