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采油藏转微生物驱油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96277.X | 申请日: | 202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7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胡婧;林军章;赵凤敏;张吉星;谭晓明;尹德江;宋欣;宋永亭;曹功泽;郭辽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E21B43/22;E21B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68 | 代理人: | 郭官厚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藏 微生物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驱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采油藏转微生物驱的方法。热采井组的筛选;热采井组转注水井的选择;热采井组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微生物驱开发区域的确定;微生物驱注入工艺确定,微生物驱注入工艺包括激活剂或外源菌注入轮次、每轮次激活剂或外源菌注入量、每轮次注入顶替液的量、每轮次注水井停注的时间。本发明根据热采后油藏剩余油井间富集分布的规律确定出微生物驱注入工艺参数,提高了微生物驱注剂与剩余油的接触效率及作用效果,为热采后油藏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一项高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提高采收率大于15%,投入产出比大于1:10,有效期大于5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驱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采油藏转微生物驱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热采是现阶段稠油油藏开发的主导技术,其中蒸汽吞吐是其主要方式,通过向地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和热水,加热近井地带原油,降低稠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实现稠油高效开发。由于蒸汽吞吐加热半径有限,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普遍存在近油井附近采出程度高,油气比随吞吐轮次逐渐降低,井间剩余油多但无法有效动用,稳产难度大的难题,寻找高效的热采后油藏开发接替技术迫在眉睫。
微生物驱油技术通过激活油藏内源或注入外源驱油功能菌,利用菌体生长代谢降低原油粘度实现剩余油高效开发,是一项极具潜力的热采转换开发方式接替技术。传统的微生物驱油技术是根据室内研究结果确定微生物驱注剂的总注入量,然后根据现场配注计算实施年限,注入轮次,每轮次激活剂及外源菌等注剂的注入量。这种微生物驱油工艺方法每轮次微生物注剂注入的量一样,每轮次间隔时间固定,注剂注入后即开始后续水驱。热采后油藏原油粘度更高、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井间,传统工艺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剩余油接触效率和作用效率低,影响整体驱油效果。
CN101240704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吞吐采油方法。首先,微生物室内菌种筛选,先热水洗井。热洗后正常生产5天左右。注微生物菌液前应先注Xm3营养液的前置液。注入微生物菌液X吨,注菌过程依照由浓到稀的原则,将菌液注入地层中。注菌完成后,再注入Xm3微生物营养液,做后置液。最后注入Xm3顶替液。关井5天。本发明效果是:本微生物吞吐法采油方法保证深入井下地层的微生物菌繁殖一定数量,以填充地层孔隙和原油充分融合作用产生应有的代谢物达到解堵,清蜡增油的目的。
CN110939413A公开了一种内源微生物吞吐提高油井产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进行试验井组的筛选;其次进行试验油井分层吞吐工艺的确定,包括试验油井分层吞吐次序的确定、试验油井油层激活剂注入体积与注入速度的确定、试验油井油层密闭培养时间的确定;最后进行现场实施及效果评价。本发明一方面解决了由于试验油井吞吐关停井从而导致油井怠产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试验油井吞吐处理过程中油层间激活剂注入的不均匀导致的激活剂波及体积小,从而引起试验油井增油效果不佳的问题。
CN110578502A公开了一种高含水稠油油藏的微生物吞吐采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向油井注入堵水剂堵水;(2)然后注入营养激活剂或注入外源菌及营养激活剂,焖井;(3)焖井结束后进行生产。本发明的微生物吞吐采油方法,通过在向油井注入营养激活剂或注入外源菌及营养激活剂前,先向油井注入堵水剂堵水,减少了营养激活剂以及外源菌注入水层中的量,大大降低了高含水稠油油藏微生物吞吐采油的成本。
CN104329066A公开了一种用于稠油井的微生物和CO2复合单井吞吐采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试验油井的筛选;(2)筛选微生物及其营养物;(3)将微生物及其营养物注入试验井地层;(4)注入液态CO2;(5)试验油井关井;(6)试验油井开井生产。本发明具有适用范围广、工艺实施简单;无油井出砂和套管损坏情况、油井利用率高;既能大幅度降低稠油粘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又能有效补充地层能量,且作用周期长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62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