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核桃大树换冠的倒插皮腹部嫁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99615.5 | 申请日: | 202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5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卢长江;韦丹;谢代祖;古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池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河池市核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30;A01G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7000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核桃 大树 倒插 腹部 嫁接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核桃大树换冠的倒插皮腹部嫁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砧木主干或者较大的分枝光滑部位,离地0.5m至1.5m处选取多个嫁接点,采用倒插皮腹接法在各嫁接点处嫁接良种接穗;(2)用削好接穗从纵切撬开的韧皮部由下往上插入,使穗条削面与砧木形成层紧帖;(3)用嫁接膜自上而下把切口包好,将接穗固定在砧木上,嫁接口和接穗顶端无需嫁接膜绑扎;在插穗顶尖部向上3‑5cm用手锯斜锯一条深达木质部的沟;(4)嫁接后,及时进行嫁接后管护。本方法在砧木上无需锯干、放水,有效缩短嫁接口愈合时间,避免嫁接口积水,能提高广西河池地区核桃嫁接的成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桃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是用于核桃大树换冠的倒插皮腹部嫁接方法。
背景技术
核桃,为胡桃科植物,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核桃的栽培受到传统栽培手段和技术条件限制,历史上核桃以实生晚实核桃品种栽培为主,大部分在山区种植,多分布在沟坡旱地,这些实生晚实核桃树生长适应性非常强,但栽植后一般需要8~15年左右才能开花结果,15~20年才能进入盛产期,致使核桃产量短期内无法取得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实生核桃树个体间丰产性和核仁经济性状的差异很大,品质和丰产性能不一致,采用实生苗建园,无法形成优质丰产园。
核桃嫁接是制约核桃良种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嫁接方法主要有插皮舌接、切接和方块形贴接,河池市高温多湿,是我国核桃伤流严重的地区,核桃使用上述3种嫁接成活率低,成活率均不超过50%,生产中亟需解决当前核桃结果晚产量低嫁接成活率低的现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核桃大树换冠的倒插皮腹部嫁接方法,用于解决广西地区核桃嫁接后伤流引起充水导致嫁接成活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核桃大树换冠的倒插皮腹部嫁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在砧木主干或者较大的分枝光滑部位,离地0.5m至1.5m处选取一个或多个嫁接点,采用倒插皮腹部嫁接方法在各嫁接点处嫁接良种接穗。
所述砧木的树径在6cm至25cm,树龄在4-20年。
步骤S200:用削好接穗从纵切撬开的韧皮部由下往上插入,使穗条削面与砧木形成层紧帖(尽量不能有撬角和空隙)。
步骤S300:用宽10cm左右嫁接膜自上而下把各切口包好,在接穗基部与砧木交接处绕1-2圈嫁接膜,压紧穗条削面即可,嫁接口和接穗顶端无需嫁接膜绑扎;在插穗顶尖部向上3-5cm用手锯斜锯一条长10-15cm深达木质部的沟,作为排水和刻芽促萌的作用。
步骤S400:嫁接一个月后,应当及时抹芽除蘖;待穗条成活后,生长至30cm以上时可用嫁接膜或者绳子引导生长枝条向上生长及固定;嫁接时未锯树干的,在确定嫁接成活(长2片以上正常叶)后应及时锯断树干;接穗长到100cm以上无分枝的,应在50-80cm处剪顶,接活5个月后接口愈合完好可用刀纵切割断包膜。
优选地,倒插皮腹接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嫁接时,用手锯横锯一长8-10cm深达木质部的沟槽,沟槽中部见白(木质部)处长3-5cm左右;在横切沟中部下方去除2cm*2cm的树皮,在横切中部上方垂直纵切一刀,深达木质部,用刀刃在横切沟痕与纵切交叉部位撬松韧皮部与木质部,使其分离。
步骤S120:削接穗,选择直径1.0-2.0cm,长15-25cm之间芽饱满并完全木质化的穗条,保留2-5个芽,用利刀削成马耳形,背面两缘削到见白。
优选地,S100中包括可直接在树干上嫁接,无需锯断砧木,也可在树体断干后多种嫁接方法同时进行(常规方法与倒插皮腹接法),在一般断干插皮接未定成活前,用倒插皮腹部嫁接方法进行补接,不会影响原嫁接成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池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河池市核桃研究所),未经河池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河池市核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96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上下错列布置的喷淋式管壳式换热器
- 下一篇:一种轮径机构及机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