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构网络数据融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99732.1 | 申请日: | 2020-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09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蒋峰;李春鹏;栾奇麒;官国飞;宋庆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66 | 分类号: | H04L12/66;H04L69/08;H04L69/324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003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 数据 融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构网络数据融合方法,针对由于多模协议差异格式转换后获取的异构网络数据仍旧存在异构性的特点,提出一种MAC中间层的网络融合架构和新型异构数据融合算法,以实现异构网络通信数据融合,优化异构网络通信质量。本发明通过增加一个MAC中间层,实现异构网络接入的简化设置,简化配电网各类监控设备网络接入。采用基于策略权重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利用OWA算子对策略权重操控抵御能力更强的特点,提高融合决策信息的优越性和准确性。通过提高优化决策性能,实现配电网设备的状态信息、运行环境信息、安防信息,以及视频监控和各类辅助信息等的监控决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工程科学领域和配电物联网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构网络数据融合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物联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逐步应用,海量的电力传感网络设备已经部署在市场上,网络的数据流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用于建设和升级接入网的支出不断增加,各种接入网络重复覆盖,却仍无法实现网络全面覆盖;现有的不同接入网设备之间互联互通性差,接入认证过程复杂,终端设备在接入网之间的无法自动切换,这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此外,不同接入网之间无法共享带宽能力,各种接入网技术的带宽资源利用率很低。在这个情况下,设计一种适合移动互联网、高性能和低费用的网络融合架构显得相当重要。
异构网络利用现有的多种通信系统,充分利用不同网络间的互补特性,通过系统间的有机的融合,实现互联互通,是多个系统间取长补短满足未来移动通信业务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一种多模终端智能化的广泛接入方式,使多种不同类型网络共同为用户提供各种通信接入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适应、自组织并且实现具有端到端服务质量。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异构网络数据融合方法,针对由于多模协议差异格式转换后获取的异构网络数据仍旧存在异构性的问题,提出一种MAC中间层的网络融合架构和新型异构数据融合方法,以实现异构网络通信数据融合,优化异构网络通信质量。
技术方案: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两部分:一种异构网络数据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采集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接入的通信数据,并将异构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
第二步:在MAC层和网络层之间增加一个MAC中间层,将网络层接口协议与MAC接口协议之间对应映射,对异构网络通信数据进行转换;
第三步:从转换后的异构网络通信数据库中提取异构网络通信数据,按照异构网络通信数据的差异种类,将其转换成对决策的认可水平;
第四步:按照电力融合决策目标,选取模糊语义量化标准,设置OWA算子权重向量;根据每个异构网络通信数据源置信度,采用模糊判决法将认可水平值进行转换;
第五步:根据OWA算子权重向量与转换后的认可水平计算每个决策的最后决策值;根据决策值大小实施融合决策,完成异构网络通信数据融合。
进一步的,异构网络通信数据融合存在m个决策(B1,B2,...,Bm),n个转换后的异构网络数据源是(Z1,Z2,...,Zn),将第j个异构网络通信数据源的置信度设为qj;第j异构网络通信数据源对第i决策对象的认可水平Zji=(bji,cji,dji),0≤bji≤cji≤dji≤1;bji,cji,dji表示认可水平的三角模糊数,cji表示对决策的认可程度,bji,dji是认可程度的边界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97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