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置式燃油发电机的运动结构及燃油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00046.5 | 申请日: | 2020-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2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章帅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71/04 | 分类号: | F02B71/04;F02B75/24;F02F1/42;F01L1/26;F01L1/047;F01L1/02;H02K7/1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油 发电机 运动 结构 发动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置式燃油发电机的运动结构,其包括气门驱动结构和凸轮轴驱动结构;气门驱动结构的燃烧室有2个,分别位于发动机本体的两侧;其凸轮轴包括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位于两侧燃烧室中间;在进气凸轮轴的两侧分别设有挺柱,每个挺柱的顶端均设有进气门;在排气凸轮轴的两侧分别设有挺柱,每个挺柱的顶端均设有排气门;凸轮轴驱动结构包括活塞、内连杆、底轴、外连杆、顶轴、传动机构;活塞置于燃油发动机的燃烧室内;内连杆的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与底轴连接;底轴通过外连杆与顶轴连接;顶轴通过传动机构与凸轮轴连接。本发明采取对置式结构,能消除往复惯性力,减少燃油发电机体积,及减少能量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油发电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置式燃油发电机的运动结构及燃油发动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燃油发动机,通常通过活塞、连杆、曲轴的相互连接,将活塞的竖直运动转化成曲轴的旋转运动,曲轴再依靠链条或皮带来驱动凸轮轴旋转。如果将上述燃油发动机用于混合动力汽车上,则需要将曲轴的动力输出到发电机,转化成电流后再传输给电池或电动机。能量传输过程复杂,能量损耗高。
另,现有发动机的气门驱动结构通常由凸轮轴依靠旋转运动,利用凸轮轴上的桃子形结构将气门向下顶出去,从而使气道中的气流能够通过。通常情况下,凸轮轴依靠旋转运动, 桃子形结构只顶出一侧燃烧室中的气门,因此发动机体积大,工作效率低。
而且,上述结构会带来发动机的往复惯性力,因此会使发动机产生较明显的振动,影响汽车的舒适性。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燃油发电机的运动结构,以解决能量传输过程复杂,能量损耗高,燃油发电机的体积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置式燃油发电机的运动结构及燃油发动机,该运动结构及燃油发动机采取对置式的结构,能消除往复惯性力,提高舒适性;将发动机和发电机进行集成,减少燃油发电机体积;该结构还能减少能量损耗。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对置式燃油发电机的运动结构,其包括气门驱动结构和凸轮轴驱动结构;
所述气门驱动结构,包括发动机本体,发动机本体内设有燃烧室、凸轮轴,所述燃烧室有2个,分别位于发动机本体的两侧;所述凸轮轴包括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位于两侧燃烧室中间;在进气凸轮轴的两侧分别设有挺柱,每个挺柱的顶端均设有进气门;进气凸轮轴的桃子形结构带动挺柱运动,从而使进气门实现开启与关闭;在排气凸轮轴的两侧分别设有挺柱,每个挺柱的顶端均设有排气门;排气凸轮轴的桃子形结构带动挺柱运动,从而使排气门实现开启与关闭;
所述凸轮轴驱动结构包括活塞、内连杆、底轴、外连杆、顶轴、传动机构;所述活塞置于燃油发动机的燃烧室内;所述内连杆的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与底轴连接;所述底轴通过外连杆与顶轴连接;所述顶轴包括顶轴横杆和顶轴弯曲杆;所述顶轴弯曲杆的一端与外连杆连接,另一端与顶轴横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顶轴横杆的另一端与传动机构连接;所述传动机构带动凸轮轴转动;
燃烧室内通过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行程的循环实现活塞的竖直运动,活塞带动内连杆、底轴、外连杆进行竖直运动,外连杆带动顶轴弯曲杆转动,顶轴弯曲杆带动顶轴横杆旋转,顶轴横杆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凸轮轴旋转。
按上述方案,所述挺柱上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挺柱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进气门或排气门连接,弹簧的反作用力周期性的让进气门、排气门关闭。
按上述方案,通过压缩空气的气压或电磁力控制活塞的上止点和下止点。
按上述方案,顶轴横杆的旋转角速度是凸轮轴旋转角速度的2倍。
按上述方案,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该齿轮与凸轮轴上的齿轮相啮合;或所述传动机构为皮带或链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00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