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蓝状菌FL15及其介导纳米银生物合成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02487.9 | 申请日: | 2020-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47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肖依文;朱笃;张文慧;吴文婷;汪涯;高波良;张志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P3/0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王灿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蓝状菌 fl15 及其 导纳 生物 合成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株蓝状菌FL15及其介导纳米银生物合成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蓝状菌FL15,拉丁文为Talaromyces sp.,该菌株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日期为:2019年10月17日,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832。本发明在蛇足石杉内生真菌中发现了蓝状菌FL15,并且发现该真菌具有介导纳米银合成的能力,经过对合成条件的优化,使获得纳米银产量高、具有更小的尺寸,还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株蓝状菌FL15及其介导纳米银生物合成的应用。
背景技术
纳米银颗粒是指尺寸在一维空间上处于1~100nm的银单质。纳米银粒子具有许多宏观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如: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在离子检测、化学检测、传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纳米银具有安全的抑菌杀菌作用,所以含有纳米银的生活用品也更加受到大众的欢迎。
传统纳米银的制备方法主要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用物理法制备纳米银,设备成本高且产量低。用化学法制备纳米银时,为了防止纳米银团聚通常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壳聚糖聚合物或十二烷硫酸银等作为保护剂,制备出的纳米银是否安全仍存在很大的争论,同时试剂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利用生物方法合成纳米颗粒不断涌现出来,人们发现细菌、真菌、放线菌均具有合成纳米银的能力。早在1999年就有研究发现从银矿中分离出的细菌具有合成纳米银的能力。酵母菌则多被用以胞内合成纳米银,且相对于细菌的合成有更高的效率。近年来,由于真菌能产生大量且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且分离相对简单,因此对于真菌合成纳米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Bhainsa等首次利用真菌烟曲霉菌快速合成了粒径分布在5~20nm的银纳米晶体。Baiji Xue等人则利用内生真菌粉节皮菌合成了平均粒径在13.5~17.5nm的纳米银。Vigneshwaran等的研究发现黄曲霉可在细胞壁上合成纳米银晶体,且合成的纳米银晶体对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Pham Dinh Chuong等研究了壳聚糖(CS)与银(Ag)的组合Ag@CS对稻瘟病菌的抗真菌活性。Sahadevan等发现将波兰青霉发酵液与银离子共同孵育可以得到粒径为10~15nm的纳米银,而且合成的纳米银对鲍曼不动杆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在2009年Sanghi等通过对彩绒革盖菌的研究首次发现微生物能够可控的合成纳米银,并优化了纳米银合成的条件。
微生物合成纳米银的方法分为细胞内和细胞外合成法,胞内合成法由于合成的纳米粒子存在于细胞内,因此需要借助细胞溶解剂或超声降解才可得到纳米粒子。相比较于细胞内合成法,胞外合成法是更优的选择,具有产量高、产物易分离、更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纳米银与普通的银离子相比,纳米银的杀菌能力和性能更加优越和持久,因此纳米银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行业中。目前很少有细菌对银产生耐药性,因此在医药行业中,纳米银通常被用作抗菌医用敷料或者抗菌药剂,含有纳米银的药剂抗感染效果好,无不良反应。在纺织行业中,一些抗菌的织物也逐渐进入市场,像抗菌防臭的纳米银袜子,而且研究发现添加的纳米银对纺织品的透气性、折皱恢复力、颜色的影响甚小。不仅如此,纳米银在净水系统的水处理中,抗菌涂料以及化妆品行业均有涉及。由此可见,用生物合成法制备纳米银,成本低、操作简单、无毒,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绿色发展的原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株蓝状菌FL15及其介导纳米银生物合成的应用,目的在于采用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无毒、绿色环保的生物合成法制备纳米银,符合绿色发展的原则。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蓝状菌FL15,拉丁文为Talaromyces sp.,该菌株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日期为:2019年10月17日,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8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未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24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急诊临床包扎护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注意力的语义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