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水产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06898.5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5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家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绿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K10/18 | 分类号: | A23K10/18;A23K10/20;A23K10/22;A23K10/30;A23K10/37;A23K20/174;A23K20/20;A23K50/8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闻盼盼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水产饲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水产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水产饲料的原料按重量份计,至少包括:主料60~70份、辅料18~36份、复合微生物菌0.05~0.5份以及食品级粘合剂0.15~0.35份。其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原料混合后在60℃以下的温度下制备成成型的颗粒饲料。该微生物水产饲料的原料按照上述的科学配比,使得各种成分之间能够协同配合,利于水产动物吸收,且能够被制备成饲料颗粒,含有大量的益生菌,能够有效地消灭鱼虾蟹等动物体内的弧菌,修复肠道和肝胰腺。特别是对于弧菌引起的虾类“偷死、白便、荧光、肠炎”等细菌性病害有着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够很好地保障虾类等水产动物健康、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饲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生物水产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水产饲料加工过程中,通常按比例配置好的饲料原料,然后粉碎混合后制成成型的颗粒,而制备成型的温度往往在90℃以上,在这个温度下,几乎所有的微生物都被杀死。在当前虾类养殖病害频发的大环境下,养殖户迫切需要添加高含量有效活菌的饲料来投喂,以保障虾的健康。而在上述饲料加工工艺中,添加有效生物菌来进行制备成型的饲料颗粒是不可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水产饲料,其成分自身具有消灭有害病菌的能力,进而可以通过避免高温灭菌过程采用冷制粒的方式加工而成,在饲料中保持具有持续灭菌的微生物菌群。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水产饲料的制备方法,以通过简单的冷制粒的过程生产出具有有益微生物菌群的上述微生物水产饲料。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微生物水产饲料在虾类养殖中的应用,对于弧菌引起的虾类“偷死、白便、荧光、肠炎”等细菌性病害有着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水产饲料,其原料按重量份计,至少包括:主料60~70份、辅料18~36份、复合微生物菌0.05~0.5份以及食品级粘合剂0.15~0.35份。
较佳的实施方式,其原料按重量份计,至少包括:主料60~70份、辅料18~36份、AB系列水产养殖微生态制剂0.1~0.3份、RB-I复合乳酸菌制剂0.05~0.1份以及AB增效剂0.25~0.35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微生物水产饲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将所述原料混合后在60℃以下的温度下制备成成型的颗粒饲料。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微生物水产饲料在虾类养殖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微生物水产饲料的原料按照上述的科学配比,使得各种成分之间能够协同配合,利于水产动物吸收,且能够被制备成饲料颗粒,例如,由于含有AB系列水产养殖微生态制剂,使得其能够具备消灭有害病菌,例如弧菌、气单胞菌、沙门氏菌等,从而可以避免通过高温杀菌的方式来在制粒的过程中进行杀菌操作而使制粒过程可以在低温下进行,并且AB系列水产养殖微生态制剂中菌群以及添加的RB-I复合乳酸菌制剂中含有的乳酸菌也能够存在于制备得到的饲料颗粒持续作用,修复水产动物的肠道、促进消化、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进一步通过AB增效剂的添加使得其丰富了饲料的营养成分,同时其能够促进饲料在冷制的过程中的成型,保持饲料成分不会在水中散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生物水产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绿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绿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68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