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铸管自动输送线上气动拨管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08552.9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7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何彬;万晓星;徐超;陈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5G47/82 | 分类号: | B65G47/8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何静 |
地址: | 43500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输送 线上 气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铸管自动输送线上气动拨管装置,涉及铸管生产自动化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第三支撑架、第四支撑架、第五支撑架和第六支撑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铸管自动输送线上气动拨管装置,通过使用多个气缸和不同连杆之间的合理布置和设计,解决了死点和干涉问题,将气缸的相对直线运动和摆动转换为连杆的绕定轴连续旋转运动,实现了动力的输出,两个气缸产生力矩的方向始终与连杆回转方向一致,保证了动力输出的高效、平稳和连续,并且,通过对连杆采用分段组合设计和安装,中间绕定轴旋转的第二连杆保证了两个气缸运动位置的准确性和同步性,大大降低了气动回路的控制难度,使用更加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铸管生产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铸管自动输送线上气动拨管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是铸管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目前,国内铸管企业多数采用了自动生产线技术,诸如喷锌、倒角、切环、承插口打磨、喷码等铸管加工工序在输送线上即可完成,在输送链的带动下,铸管一根根被传送到指定位置进行待加工,由于每道工序每次只能针对单根铸管进行操作,因此需要将滞留并排在一起的多根铸管一根接一根分送过去,完成分送的动作一般包含两步:第一步把待加工铸管与相邻铸管分隔,第二步将其推送到位。目前,国内很多铸管企业采用液压装置完成分送动作,典型操作过程为:液压顶升机构将排在最前面一根待加工铸管顶起来,实现与相邻铸管的分隔,之后液压推板再将顶起来的铸管推送到位以完成相关工序,工序完成后液压顶升机构下降准备分送下一根铸管。液压装置工作可靠,力量充足,但存在如下缺点:
结构复杂,成本高:完成分送动作的液压装置至少要配置启动电机、液压泵、液压元件以及相应的机械和电气结构等才能完成顶升和推送动作,结构复杂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昂的设备和使用成本:液压传动速度慢,影响生产效率:顶升和推送机构完成采用液压传动,速度较慢,不利于铸管生产效率提升:液压装置不环保,维护维修困难:液压装置采用液压油作为介质,对环境产生污染,时间长了密封老化容易漏油,而且定期还要更换液压油,给维护和维修都带来了一定困难,而在除了液压装置的拨管,也有少数铸管企业直接通过输送链一根接一根分送,但需要人工干预和节拍控制,增加了人工作业量,降低了对管材的生产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铸管自动输送线上气动拨管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铸管自动输送线上气动拨管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铸管自动输送线上气动拨管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第三支撑架、第四支撑架、第五支撑架和第六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六支撑架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回转轴,所述第一回转轴的外侧且位于第一支撑架和第六支撑架之间卡接有第一拨杆,所述第一回转轴的一端贯穿第六支撑架并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回转轴,所述第二回转轴的外侧且位于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销,所述第三支撑架和第六支撑架之间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一连接销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架与第五支撑架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三回转轴,所述第三回转轴的外侧且位于第四支撑架和第五支撑架之间安装有第二拨杆,所述第三回转轴的一端贯穿第四支撑架并固定安装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接销的一端与第三连杆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销,所述第二支撑架和第四支撑架之间且位于远离第一气缸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销转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拨杆的内部和第二拨杆的内部均设置有螺杆,所述第一拨杆相对应的两侧和第二拨杆相对应的两侧均安装有滚动安装架,所述滚动安装架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接触滚子。
可选的,所述滚动安装架与螺杆之间通过方头进行连接,所述滚动安装架的外侧且位于靠近第一拨杆或者第二拨杆之间活动套接有伸缩弹簧。
可选的,所述第一拨杆和第二拨杆均为类菱形结构,所述第一拨杆和第二拨杆两端宽度小于中心位置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理工学院,未经湖北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85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