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NG船加注管固定管夹及固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14736.6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4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施健;郑志敏;向志学;颜廷乐;张立威;张航;原冬冬;张小朋;徐鑫俊;张浩;陈江山;于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10 | 分类号: | F16L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孙金金;周涛 |
地址: | 20012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ng 加注 固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NG船加注管固定管夹及固定方法,所述固定管夹包括支架、底座、下部圆弧管夹、上部圆弧管夹、上部止动圈、下部止动圈、前套管、后套管及限位垫圈;所述下部圆弧管夹焊接在底座上,所述上部圆弧管夹与下部圆弧管夹对称设置,所述上部止动圈焊接于上部圆弧管夹的内侧,所述下部止动圈焊接于下部圆弧管夹的内侧,上部止动圈或下部止动圈沿轴线方向开设有限位槽,LNG加注管上焊接有前套管及所述后套管,所述上部止动圈、下部止动圈嵌合于前套管、后套管之间,前套管与后套管通过限位垫圈连接,所述限位垫圈嵌合于限位槽内;所述底座可滑动地安装于支架上。本发明结构简单,满足了由于低温收缩引起的LNG加注管变形所需的径向位移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舶建造技术领域,一种LNG船加注管固定管夹及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船舶上的燃料都是需要码头或者驳船来提供的,一般来说,船舶的左右两舷都有一个加油站,码头或者驳船上的燃料都需要通过软管连接到加油站的加油通岸接头输送,再通过固定管路将燃料输送到船上的储油仓内。
传统的燃料一般都是在常温状态下输送,粘度较高的重油也只需要加热到不超过50摄氏度的温度,对于这些常规燃料的输送,由于温差在正常的设计范围之内,加油站的通岸接头管路只需要用普通的方式固定即可。
随着海上运输规模的日益扩大,国际海事组织IMO对于船舶的大气排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制要求。因此,采用液化天然气(LNG)等清洁燃料逐步替代了传统燃料,对现有船舶进行LNG双燃料改装设计的重点之一就是设置LNG加油站,由于是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加装,空间上个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对于甲板上堆放货物的集装箱船。
LNG是目前普遍公认的高效清洁燃料,主要成分是甲烷,其特点是在一个大气压下低温(-163℃)液化的LNG的体积约为0摄氏度时天然气体积的1/600,非常适合储存和运输。考虑到LNG燃料加注时巨大的温差变化,传统的LNG货物运输船对加注站区域留有足够的空间,将加注管终端牢牢地固定住,后续管段依次布置阀件、滤器和其他附件,利用弯管和限位管夹来吸收和控制管路因温差产生的变异。集装箱船等甲板空间有限的货船,在布置LNG燃料加注站时,为了节省空间,方便施工,一般将阀件、滤件等附件模块化,而留给布置弯管和管夹的空间就非常有限,无法有效地控制管路因温差产生的变形,这无疑是LNG双燃料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LNG船加注管固定管夹,本发明能够使得LNG燃料加注管在距离固定点很近的地方将加注管转向船的前后方向,不需要在船宽的方向留有很大的布置空间。此外,本发明还要提供一种LNG船加注管的固定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LNG船加注管固定管夹,包括支架、底座、下部圆弧管夹、上部圆弧管夹、上部止动圈、下部止动圈、前套管、后套管及限位垫圈;
所述下部圆弧管夹焊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上部圆弧管夹与所述下部圆弧管夹对称设置,两者之间形成用于固定LNG加注管的圆形容纳腔,所述上部圆弧管夹、所述下部圆弧管夹的两端向外延伸形成安装座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所述上部止动圈焊接于所述上部圆弧管夹的内侧壁上,所述下部止动圈焊接于所述下部圆弧管夹的内侧壁上,所述上部止动圈或所述下部止动圈沿轴线方向开设有限位槽,所述LNG加注管上焊接有所述前套管及所述后套管,所述上部止动圈、所述下部止动圈嵌合于所述前套管、所述后套管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前套管与所述后套管通过限位垫圈连接,所述限位垫圈嵌合于所述限位槽内;
所述底座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底座的滑动方向与LNG加注管长度方向垂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LNG加注管设置于所述上部圆弧管夹、所述下部圆弧管夹之间时,所述上部圆弧管夹与下部圆弧管夹对应位置处的安装座之间存在安装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47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流变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缸套毛坯智能化去毛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