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节流对冲式减压控速调节阀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16684.6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69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银水;丁爽爽;韩明兴;罗小辉;吴德发;王振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K47/08 | 分类号: | F16K47/08;F16K47/02;F16K1/32;F16K1/36;F16K27/02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孔娜;李智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节流 对冲 减压 调节 | ||
本发明属于调压阀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新型节流对冲式减压控速调节阀,调节阀包括阀体、阀盖、阀杆、节流组件、新型套筒式阀芯及导流套筒,阀盖连接于所述阀体;阀杆的一端穿过阀盖后伸入阀体中,其用于带动新型套筒式阀芯移动;所述新型套筒式阀芯连接于所述阀杆位于所述阀体内的一端,且其位于所述节流组件与所述导流套筒之间;所述导流套筒收容于所述阀体内,所述节流组件部分地收容于所述导流套筒内;所述节流组件包括多个空间转角节流元件,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内形成有多组节流流道,多个所述节流流道沿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的轴向相连通。本发明提高了降压和耗能效果,消耗介质的动能以有效地控制介质在降压元件中的流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调压阀相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节流对冲式减压控速调节阀。
背景技术
调节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站、冶金、石化等高温高压领域中的控制装置,主要作用是调节压力、流量、温度、液位等参数。在现代化工厂的自动控制中,调节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过程取决于流动着的介质正确分配和控制。这些控制包括能量的交换、压力的降低等过程,这些控制过程都需要用到调节阀去完成,其特点在于:调节阀工作于高温高压降的严酷工况下,介质流经节流元件时由于流通面积的突然减小会使得介质的流速迅速升高,这会导致调节阀的金属表面形成光滑斑痕,引起振动噪声等问题。
该工况下介质压力和速度剧烈波动会引起剧烈振动和噪声,导致调节阀使用寿命缩短;该工况下介质很容易产生闪蒸和空化现象,闪蒸和空化对调节阀的金属材料产生严重的破坏,影响调节阀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节流对冲式减压控速调节阀,所述调节阀采用空间转角式节流元件及V型对冲流道来进行节流对冲的,所述调节阀在工作过程中,流体介质流经降压元件时经历分流、直角转弯和对冲过程,并且可以通过增加降压元件的降压级数来重复进行分流、直角转弯和对冲的过程,通过不断重复以上过程,所述调节阀可以将高压阀转化成多级可控的小压降,更进一步的提高降压和耗能效果,消耗介质的动能以有效地控制介质在降压元件中的流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节流对冲式减压控速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包括阀体、阀盖、阀杆、节流组件、新型套筒式阀芯及导流套筒,所述阀盖连接于所述阀体;所述阀杆的一端穿过所述阀盖后伸入所述阀体中,其用于带动所述新型套筒式阀芯移动;所述新型套筒式阀芯连接于所述阀杆位于所述阀体内的一端,且其位于所述节流组件与所述导流套筒之间;所述导流套筒收容于所述阀体内,所述节流组件部分地收容于所述导流套筒内;
所述节流组件包括多个空间转角节流元件,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内形成有多组节流流道,多个所述节流流道沿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的轴向相连通;每组节流流道首先将流入的介质流分成两股细流,接着两股细流分别发生数次直角转弯,随后两股细流发生对冲并汇合后流入下一组节流流道,如此在每组节流流道内发生多级压降后进入下一组节流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开设有两个进口凹槽,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的圆周邻近所述进口凹槽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旋转凹槽,所述第一旋转凹槽沿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的外壁绕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的中心轴旋转90度;两个所述进口凹槽的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旋转凹槽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还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与所述进口凹槽的中心轴垂直,且所述第一通孔相背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旋转凹槽的另一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还依次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两个轴向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及所述第三通孔依次间隔设置,一个所述轴向通孔分别将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另一个所述轴向通孔贯穿所述空间转角节流元件的小端,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连通;其中,所述进口凹槽、所述第一旋转凹槽、所述第一通孔及对应的所述轴向通孔组成一组节流流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66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