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网准入容量设计分布式电源并网的规划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17912.1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91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谈赢杰;徐敏;袁智勇;雷金勇;史训涛;徐全;周长城;叶琳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杨小红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网 准入 容量 设计 分布式 电源 并网 规划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基于电网准入容量设计分布式电源并网的规划方法及装置,通过从配电网拓扑结构中获取接入分布式电源的所有节点,对每个节点的边界准入容量与用户报装需求的报装容量对比,分出能直接接入分布式电源的节点和不能直接接入分布式电源的节点,对能直接接入分布式电源的各个节点计算用户报装的电网购电单价,对不能直接接入分布式电源的各个节点分为增加分布式电源准入边界容量或直接按照节点的准入边界容量计算用户报装的电网购电单价,用户根据自身报装需求在所有节点的电网购电单价选择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节点,确保分布式电源并网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分布式电源直接接入电网无法保证分布式电源并网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布式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网准入容量设计分布式电源并网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全球环境污染和常规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发展的趋势,极大程度地促进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分布式电源渗透率逐年增高。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成为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配电网系统,要保证主动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仍需考虑分布式电源边界接入电网的准入容量,结合电网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模式,对分布式电源并网位置及配电网线路改造方式进行多阶段综合规划。
但是现有关于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配电网系统的方式仅考虑自营配电网主体,并未考虑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模式,难以实现多主体互动下的用户侧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可行性。而在分布式电源渗透率逐渐提高的趋势下,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边界准入容量仍不能准确确定,易出现在准入容量充足和准入容量不足的条件下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情况,导致配电网不能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网准入容量设计分布式电源并网的规划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无法确定接入边界容量,分布式电源直接接入电网无法保证分布式电源并网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电网准入容量设计分布式电源并网的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配电网拓扑结构中分布式电源接入的所有节点,并确定每个所述节点接入分布式电源的边界准入容量;
S2.根据用户报装需求中的报装容量与节点的所述边界准入容量,确定对应的所述节点是否能接入分布式电源,若对应的所述节点能接入分布式电源,执行步骤S3;若对应的所述节点不能直接接入分布式电源,执行步骤S4;
S3.对每个能直接接入分布式电源的所述节点计算用户报装的电网购电单价;
S4.对不能直接接入分布式电源的所述节点采用增加分布式电源准入边界容量并计算用户报装的电网购电单价,或根据所述节点的边界准入容量计算用户报装的电网购电单价;
S5.根据步骤S3和步骤S4得到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所有所述节点的电网购电单价,用户根据自身报装需求选择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节点。
优选地,所述边界准入容量Pi具体为Pi=maxPDGi,PDGi为节点i接入的分布式电源容量。
优选地,基于电网准入容量设计分布式电源并网的规划方法还包括:若用户报装需求中的报装容量大于所述节点的所述边界准入容量,则对应的所述节点不能直接接入分布式电源;若用户报装需求中的报装容量不大于所述节点的所述边界准入容量,则对应的所述节点能直接接入分布式电源。
优选地,对每个能直接接入分布式电源的所述节点计算用户报装的电网购电单价具体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79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