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旋翼电动折叠展开的控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21216.8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3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赖耀祖;石文求;汪智超;谢定祥;许国平;齐从生;孙青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27/52 | 分类号: | B64C27/5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王世磊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动 折叠 展开 控制系统 方法 | ||
1.一种新型旋翼电动折叠展开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折叠控制器、主桨集流环、盘桨控制器、四个折叠作动筒、五个支臂限动锁、盘桨机构;主桨集流环内部设置有角度位移传感器;
折叠控制器分别与主桨集流环、盘桨控制器通过CAN总线连接,主桨集流环分别与四个折叠作动筒、五个支臂限动锁通过CAN总线连接,盘桨控制器与盘桨机构通过CAN总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旋翼电动折叠展开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折叠配电盒、主桨配电器、折叠变压整流器;
折叠配电盒,用于为主桨集流环、盘桨控制器提供工作电源;
所述主桨配电器,用于为四个折叠作动筒、五个支臂限动锁提供工作电源;
折叠变压整流器,用于为四个折叠作动筒提供二次工作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旋翼电动折叠展开的控制系统,适用于具有五片桨叶的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四个折叠作动筒分别设置在四个桨叶中央连接件与桨毂之间,折叠变压整流器设置在剩余一个桨叶中央连接件与桨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旋翼电动折叠展开的控制系统,适用于具有五片桨叶的直升机,其特征在于,五个支臂限动锁分别均匀设置在自动倾斜器下方。
5.一种新型旋翼电动折叠展开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折叠控制器接收飞行员的折叠操作指令;
折叠控制器向盘桨控制器发送盘桨指令,盘桨指令用于指示盘桨机构执行盘桨操作;
盘桨机构执行完盘桨操作,并通过盘桨控制器向折叠控制器反馈盘桨到位信号;
折叠控制器通过主桨集流环向五个支臂限动锁发送上锁指令,所述上锁指令用于指示五个支臂限动锁上锁;
五个支臂限动锁执行完上锁操作,并通过主桨集流环向折叠控制器反馈上锁完成信号;
折叠控制器通过主桨集流环向四个折叠作动筒发送折叠指令,所述折叠指令用于指示四个折叠作动筒分别按照预先设定的折叠角度进行折叠操作;
四个折叠作动筒执行完折叠操作,并通过主桨集流环向折叠控制器反馈折叠到位信号;
折叠控制器通过主桨集流环向四个折叠作动筒发送插销指令,插销指令用于指示四个折叠作动筒分别进行插销固定操作;
四个折叠作动筒执行完插销固定操作,并通过主桨集流环向折叠控制器反馈插销完成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旋翼电动折叠展开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折叠配电盒将机上的三相交流电依次传输至主桨集流环、主桨配电器、折叠变压整流器;
折叠配电盒将机上的直流电依次传输至盘桨控制器、盘桨机构;
折叠变压整流器将所述三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传输至主桨配电器、四个折叠作动筒、五个支臂限动锁。
7.一种新型旋翼电动折叠展开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折叠控制器接收飞行员的展开操作指令;
折叠控制器通过主桨集流环向四个折叠作动筒发送拔销指令,拔销指令用于指示四个折叠作动筒分别进行拔销操作;
四个折叠作动筒执行完拔销操作,并通过主桨集流环向折叠控制器反馈拔销完成信号;
折叠控制器通过主桨集流环向四个折叠作动筒发送展开指令,所述展开指令用于指示四个折叠作动筒分别按照预先设定的展开角度进行展开操作;
四个折叠作动筒执行完展开操作,并通过主桨集流环向折叠控制器反馈展开到位信号;
折叠控制器通过主桨集流环向五个支臂限动锁发送解锁指令,所述解锁指令用于指示五个支臂限动锁解锁;
五个支臂限动锁执行完解锁操作,并通过主桨集流环向折叠控制器反馈解锁完成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旋翼电动折叠展开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五个支臂限动锁执行完解锁操作,并通过主桨集流环向折叠控制器反馈解锁完成信号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折叠控制器向盘桨控制器发送打开盘桨指令,打开盘桨指令用于指示盘桨机构执行打开盘桨操作;
盘桨机构执行完打开盘桨操作,并通过盘桨控制器向折叠控制器反馈盘桨打开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121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