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021547.1 申请日: 2020-09-25
公开(公告)号: CN112200708A 公开(公告)日: 2021-01-08
发明(设计)人: 张令民;宋振宇;孙甲政 申请(专利权)人: 张令民;泰安市鑫孚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6Q50/28 分类号: G06Q50/28
代理公司: 潍坊诺诚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09 代理人: 李海英
地址: 271000 山***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立体 中转站 垃圾 收集 储存 处理 系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和处理设备,所述处理设备用于对垃圾收集储存设备进行控制处理;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包括全自动存储系统、除臭杀菌系统、沥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消防系统、广告系统、视频监控与语音提醒系统和故障检测与中央监控系统;

所述全自动存储系统采用全自动化仓储理念,能够进行旋转倒箱自动检测和自动搬运;所述除臭杀菌系统能够按比例配置杀菌消毒剂,可以实现3分钟除臭、5分钟消灭细菌和霉菌、10分钟消灭病毒的效果;所述沥水收集系统能够避免市民在投递过程中污水的洒落和垃圾桶渗液为根本目的,有效避免了沥水对土壤水源的污染;所述雨水收集系统采取过滤收集的方式,保证系统中水源的充足和消防系统对于水源的及时补给;所述消防系统通过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现系统自动检测并将数据上传至中央监控平台,在及时提醒的同时发现火灾异情自动喷洒;所述广告系统设置广告灯箱和广告视频设备,将垃圾存储系统打造成为景观式城市基础设施;所述视频监控与语音提醒系统通过摄像监督让市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处理习惯,倡导文明投放;所述故障检测与中央监控系统借助电子地图,设备安装即完成定位,更新频率自动设置,动态数据及时更新,电子地图实时显示,做到检测指标的及时提醒与记录备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设备包括表现层、应用层、支撑层、传输层和数据采集终端,所述表现层包括:信息中心、调度平台、控制台和现场控制系统;所述应用层包括:数字环卫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中央监控平台和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所述支撑层包括:终端管理服务、第三方平台、基础支撑和环卫数据中心;所述传输层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包括:摄像头、验满传感器、故障传感器、消防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能够进行全自动化仓储,进行旋转倒箱自动检测、自动搬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环卫管理系统包括地理编码、基础部件、采集分析、指挥调度和系统工作;所述视频监控系统包括视频识别、自动抓拍和录像存储;所述中央监控平台包括告警监管、存储监管、信息发布和数据分析;所述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包括环卫人员信息查询、手机终端设备统计、故障告警处理情况和垃圾设备手机及时情况。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管理服务包括状态管理、终端鉴权和协议适配;所述第三方平台包括短信服务和数据共享;所述基础支撑包括工作流、电子地图和视频监控;所述环卫数据中心包括人员信息、终端设备信息、监控视频信息和城市地图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包括一层环卫设备、二层环卫设备或环形环卫设备;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的全自动存储系统的存储流程包括:1)垃圾投放;2)系统实时监测当前环卫设备;3)判断当前环卫设备中垃圾桶是否已满,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4)进行全自动搬运倒箱,将装满的垃圾桶从环卫设备的垃圾入口转移,并通过空的垃圾桶进行搬运替换;5)判断搬运倒箱数量是否达到设定运输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6);6)上次数据至控制中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存储系统中存在放置多个垃圾桶的空间,至少包括:供电电路、行走提升架、水平导轨、电动推杆、支撑架和外壳;所述供电电路用于给全自动存储系统中的传感器供电,所述行走提升架用于控制垃圾桶自动转运,所述水平导轨用于固定所述垃圾桶沿水平方向移动,所述电动推杆用于推动所述垃圾桶以实现垃圾桶在推杆的推力下移动,所述外壳上设置垃圾投放口,所述垃圾投放口包括盖门,盖门下方对应垃圾桶,所述广告系统设置在外壳外部,所述支撑架用于支撑外壳形成垃圾桶存放空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开关管M1-M40、电阻R1-R7、可调电阻R8、电容C1-C5、电流源I1-I3;开关管M1-M3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1,开关管M1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的第二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4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4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4的第二非可控端、电阻R1的第一端、开关管M7可控端和开关管M12的可控端,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9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9的可控端、开关管M10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15的可控端,开关管M9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2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2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5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6的可控端、开关管M6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12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11的可控端,开关管M5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7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8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8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3的第二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10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0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6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5的可控端,开关管M6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2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11的可控端,开关管M12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7的可控端,开关管M12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3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3的可控端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开关管M11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1,开关管M11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2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1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4的可控端、开关管M14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2的可控端和电阻R2-R3的第一端,开关管M14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5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0的可控端,开关管M15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16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1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6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17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1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7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

开关管M18-M19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1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9的可控端,开关管M18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5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5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4的可控端、开关管M24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22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19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开关管M28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3的第二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40的可控端,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28的可控端,开关管M2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8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0-M21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20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1的可控端,开关管M20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流源I1的第一端,电流源I2的第二端接地,开关管M21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2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3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2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1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22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4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2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6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7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24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26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3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7的第一非可控端、电容C1的第二端和开关管M28的可控端,开关管M27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3的可控端连接电阻R7的第二端和可调电阻R8的第一端;开关管M29-M30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29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0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29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29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电流源I2的第一端,电流源I2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电容C5的第一端和电容C4的第二端,开关管M30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1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31的可控端,开关管M31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5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36的可控端,开关管M31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开关管M32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37的可控端,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M32的可控端和电容C3的第二端,开关管M32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4-M35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33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9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40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3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5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7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4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3的可控端、电阻R6的第一端和开关管M3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6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8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8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9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39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4的可控端连接电阻R6的第二端和电容C4的第一端,电容C4的第二段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二端和开关管M40的第二非可控端,电流源I3第一端连接电源V2,电流源I3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39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9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40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40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9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40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3、电容C4的第二端和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23的可控端,和可调电阻R8的第一端,可调电阻R8的第二端接地,可调电阻R8的可调端连接控制单元,所述电源V3用于输出给传感器,所述电源V1和电源V2为输入电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令民;泰安市鑫孚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张令民;泰安市鑫孚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154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